《马关条约》后日军占台湾死伤3万 2倍于甲午战争

12.02.2014  06:28

核心提示: 日军虽然最后以武力侵占了台湾,却付出了死伤3万余人的惨重代价——两倍于他们在甲午战争中的伤亡人数。

在台湾登陆的日本第二师团一部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董少东,原题为:《台湾军民反对日军占领 曾进行殊死抵抗

  两个甲子轮回,又是一个甲午年。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刻下了巨大的伤痕:满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签订《马关条约》,对日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丧权辱国。

  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朝野上下,群情激愤,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台湾军民誓言“义不臣倭”,从日军登陆台湾的第一天起就进行了殊死抵抗,抗击日本侵略的战斗风起云涌。

  日军虽然最后以武力侵占了台湾,却付出了死伤3万余人的惨重代价——两倍于他们在甲午战争中的伤亡人数。

  宝岛台湾,曾陷于敌手50年,但台湾人民始终没有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起义不断,烽火不熄。

  “宰相有权能割地

  1895年4月17日,日本马关的春帆楼上。在经历了一个月的谈判后,满清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没有争得日本的半分退让,不得不在谈判草约上签字。这便是《马关条约》。

  据日方记载的谈判记录,李鸿章在签字后轻轻叹了口气,低声自语了一句:“我解脱了痛苦。”而对面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则欣喜如狂:“大功告成了!

  签约的第二天,李鸿章就带着谈判团灰溜溜地乘船回国。李鸿章深知自己将要背负千古骂名,到了天津,他没有颜面进京向光绪皇帝复命,告病请假,躲在天津的寓所里闭门不出。

  承认朝鲜独立,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自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以后,满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胜枚举,但割地之大、赔款之巨、主权沦丧之重,无出《马关条约》其右。空前的丧权辱国让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彼时,正值京师举行三年一度的会考。在京的各省举子闻此噩耗,痛心疾首。在京会考的台湾举子和台湾籍官员立即上书督察院,提出“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各省举子公推康有为起草请愿书稿,向光绪皇帝请愿。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此时的台湾,反对“割让”的浪潮正席卷全岛。时任台湾巡抚唐景崧在电奏稿中向京城报告:“有割台一条,台民汹汹,势将哗变”“万民愤骇,势不可遏!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写下这悲愤诗句的人,是台湾著名士绅丘逢甲。丘逢甲早年进士出身,授工部主事,但他无意仕途,回到台湾讲书授业。得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刺破手指,血书上奏“拒倭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