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黑暗月饼”该属恶搞

19.08.2014  15:24

巧克力香辣牛肉月饼、酸辣月饼、青花椒卤肉月饼、榨菜鲜肉月饼、奶酥松露鹅肝月饼……昨天看到一则报道,道是“商家推史上最黑暗月饼”,乃知如今的月饼馅料,已经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地步。以笔者这样的有限想象力,根本跟不上商家的创意速度。用报道的说法,为了吸引大家的舌头,月饼厂商是绞尽脑汁,搞出了一大堆“逆天搭配”的新品。继续逆下去的话,某一天,掰开月饼,说不定能“集齐”各地小吃、八大菜系甚至满汉全席。

这些年我们渐渐地重视重要传统节日的振兴或弘扬了,不能说没有收到成效,但遗憾的是,节日食品每每抢眼得很,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往年是“天价”——月饼、粽子——犯了众怒,“买的不吃,吃的不买”,像我前几天在文章里说的,沦为了“公关”的载体,充当了“交易”的媒介。禁令严了,又有转移到月饼馅料上的趋势。去年中秋临近时,五仁月饼被无端端地骂了一遭,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前因后果,究竟是为什么,只好小声地嘀咕一句始作俑者“真是穷极无聊”了。振兴或弘扬传统节日,前提是要尊重传统。尊重传统,自然不是说就要墨守成规,就非得因循守旧,传统没有的就裹足不前,不是这个意思。况且,月饼馅料该用什么,也并没有一定之规。不妨考察一下月饼的小史。

据专业人士考证,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里最早提到“月饼”的概念。检索该书,“月饼”给归入了“蒸作”类,今天的月饼众所周知是烘烤的,所以虽然名词一样,但那个“月饼”与今天我们吃在嘴里的这个月饼是否一个东西还很难说,更像与武大郎的炊饼“同宗”。炊饼其实就是蒸饼,因为宋仁宗名“”才“被迫”改了名。“”与“”并非完全同音,差了个“g”呢,但是音近,今天还有好多方言加不加“g”分不清,遑论彼时?而一旦念差就犯讳了。应该是从明朝开始吧,月饼成为中秋节特定的节日用品(拜月用)和食品。嘉靖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万历朝沈榜《宛署杂记》记述的便是中秋制作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其中还提到“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看起来,彼时月饼已与“奇形怪状”、与“天价”有染了。比之粽子、汤圆,月饼的历史算是节日食品中的“小弟”。然而,其馅料虽无一定之规,但南方北方,客观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有朝一日,可能会像“八大菜系”那样评出“八大”或者“八式”月饼,京式、广式、潮式、苏式、滇式,等等。每一式,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而特色的本质所在,无疑是馅料。这就是今天以及今后月饼馅料发展必须尊重的传统。

不错,“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已经提倡好多年了。然而,“”的那朵“”,“”的那个“”,不能甫一露面就让人有滑稽之感。“巧克力香辣牛肉月饼”之类,近乎插科打诨,明摆着有“恶搞”的成分。“逆天”在网络语言中也许是昵称,“最黑暗月饼”自然属于报道者的调侃,但在月饼馅料问题上,我觉得都不妨视为实指。最后想说,任何节日食品都只是节日的一个组成部分,起辅助的作用,过节的本质意义不在于“”。试图通过节日食品来吸引公众对节日的注意力,让大家视野总是盯在这些皮毛之处,对振兴或弘扬传统节日无甚益处可言。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