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的玩笑:明武宗曾封自己为总兵

06.03.2015  14:36

  原标题:史书中记录在册的“玩笑

  ■烽火戏诸侯

  在中国的历史中,能被记录到史书中的玩笑,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玩笑”都是与庄重、规矩的“”相违背的。

  纵观历史,“君无戏言”、“庄严稳重”向来是正人君子的评判标准;而对爱开玩笑,不检点的人总是抱着鄙视的态度,特别是那些能哄皇帝欢心,具有幽默感的官员,甚至会被安上专有名词——弄臣。

  久而久之,中国人仿佛成了缺乏幽默感的人群,玩笑不能乱开。那些抱着戏虐心态愚弄他人的人物,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君无戏言 否则后果很严重

  正经的天子要君无戏言,自动放弃说笑话的权利。西周时,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时,曾拿一片梧桐叶许愿,说:“我以此为凭证,封你为诸侯。”过了一段时间,成王早把这事给忘了。

  辅佐他的周公却提醒道,选个吉日,把加封叔虞的事给办了吧。周成王一听就笑了:“我那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周公把脸一沉说:“君无戏言,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被记录到史书里。”成王一听,只好把像树叶一般的唐国(今山西部分地方,后为晋国)封给了叔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叶封唐”的典故。

  成王事后虽然想赖账,不过好歹有周公的监督,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不是每个国君的玩笑都能得到好的结果。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必赘述。

  一生都在过愚人节的明武宗

  皇帝不能开玩笑,只是普遍而言,但凡事都有个例外。明武宗就是例外中的例外,他的一生时间都在和大臣“开玩笑”,戏耍着那些道貌岸然的先生们。

  好动的武宗有一个梦想,他想去边塞走一趟,到战场上感受一下刀光剑影。大臣们知道后就傻眼了,想起当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大明朝险些亡国的历史。大臣们一个个上书劝阻,但皇帝就是置之不理。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皇帝瞒着满朝文武,带着武将江彬、宦官钱宁两个宠臣,偷偷地跑出德胜门,直奔居庸关。这回幸亏居庸关的巡关御史张钦是个直汉子,拼着一死,往城门下一坐,就是不给皇帝开关。有他耽误功夫,京里的官员也追到了,好说歹说,总算是把万岁爷给请了回去。

  请是请回来了,巡边的心可没有死。武宗静静地等待了半个月,趁着某日张钦外出公干不在居庸关,武宗连忙来到关下,这一次再没人敢拦他,他终于如愿以偿,到了边关重镇——宣府。

  武宗对玩的创意超出历代明君、暴君、昏君,他先为自己取了一个“朱寿”的新名字,再用皇帝的名义,加封朱寿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这简直是与群臣开的国际玩笑,给自己封为总兵的皇帝,古往今来唯独他这一份。

  武宗这一趟没有白去,亲自率军与蒙古人交了一次手。对于此战的战果,历史上记录是鞑靼人战死16人,而明军阵亡52人。当然这个战果很可能是文人们为了证明皇帝的荒唐,报自己被捉弄的一箭之仇,而刻意编造出来的。

  因为这场史称“应州大捷”的战役,双方参战的士兵有十余万,即使随便接触一下,也不会这点伤亡。

  关于战事的记录,是在武宗死后,文臣们才动的手脚。战役刚刚结束,皇上凯旋回朝时,大臣们还是要隆重欢迎的。只是皇上下令,说打了胜仗的是朱寿,而不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这可愁坏了大臣,见了面不能称“皇上”,这“大将军”三个字却也不太敢叫出口,那种尴尬,就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了。

  在群臣看来,皇上如愿到边塞打了一仗,总该消停一段了。谁知武宗的新想法马上就来了:朕要南巡。正在他找不到南下的理由时,宁王在南昌造反的消息传来。武宗当即下诏,要御驾亲征。

  让武宗失望的是,他的大军刚刚离开北京,南昌的捷报就到了:一个名叫王守仁的巡抚用了四十来天,就把宁王之乱镇压了。

  武宗暗想,我好不容易才出来,总不能这样就回去吧?于是他又和群臣开了个玩笑,扣下捷报,继续前进!武宗一路上走走玩玩,足足花了四个月,才到达南京。

  这位王守仁就是鼎鼎有名的阳明公,他也配合荒唐皇帝一起玩。等皇帝到了,他又上了一封捷报,开首第一句就是“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把这大功留给了朱寿。

  不想武宗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功劳来得未免太“容易”了。他命士兵在城外围出一个广场,把俘虏放到里面。武宗全身披挂,带着人马又将这些俘虏“打败”了一遍,并亲手活捉了宁王。

  用“愚人”手段报复对手

  战国时,魏国大夫须贾怀疑门客范雎出卖情报,把事捅给了公子魏齐。魏齐大怒,命人用鞭子狠狠地抽了范雎一顿。范雎装死,买通看守,才侥幸留得一条性命。范雎从此化名张禄,出仕秦国,因提出“远交近攻”的统一方略,而官至丞相。

  后来魏国听说秦国要出兵征伐他们,急忙派须贾为使臣,前去求和。范雎知道了,就换上一身破衣服,来同“老主人”叙旧。范雎主动为须贾驾车,进到秦国的相府里面。范雎借口说要先去向张丞相禀报一声,让须贾等一会儿。

  岂知范雎一去不返,须贾只好询问相府的下人:“范雎怎么去了这么久,还不见回来?”下人告诉他:“范雎是谁?那是我们张相爷啊!”可以想见,须贾当时定是惊出一身的冷汗。这时魏国有求于秦,须贾顾不得面子,立马脱光上衣,去给范雎请罪。

  范雎倒有没有太为难须贾,羞辱一番后,让他回去带话给魏王:“快快献出魏齐的人头,不然等着兵戎相见吧!”魏齐最后只能自杀而死。

  范雎才华横溢,是历史上的名臣,尚且用“愚人”来挟私报复,就更不用说那些真小人了。中国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大诗人李白生具一副傲骨,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主。李白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玉环给他磨墨的故事,也可谓家喻户晓。

  李白戏耍了高力士后,写下三首著名的《清平调》,其中有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夸赞杨玉环的容貌堪比赵飞燕。高力士私下却对杨贵妃说:“李白将您比作汉朝的赵飞燕,分明是在侮辱您。”杨贵妃一想,赵飞燕向来被视为“红颜祸水”的典型人物,下场悲惨,这李白果然是居心叵测。

  此后唐玄宗几次想重用李白,都被贵妃娘娘给拦下,使李白终身怀才不遇。这个故事出自李浚《松窗杂录》一书,不一定真实,不过至少说明一个道理——戏耍小人固然能获得一时的畅快,但也许会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

  那些阴差阳错的“愚人”事件

  世界上大部分的愚人事件,都是有人主观制造的。但也有很小一部分,是历史和当事人开的玩笑。

  商鞅是使秦国走向强盛的关键人物,只是他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利益。当赏识商鞅的秦孝公一死,贵族们就联合新国君,企图扳倒商鞅。商鞅知道夜长梦多,就一个人连夜出走,准备投奔别国。

  到了城门口,卫士大声说:“商君有令,如无公事,黄昏后禁止出城!”商鞅没有办法,只能找一家客栈先住下。谁知客栈老板说:“客官,你必须出示身份证明,否则不能留您住宿,这是商君的法令。”商鞅当然不敢亮出姓名,只好走出客栈,仰天长叹:“我真是作法自毙啊!”后来商鞅被捉住,车裂而死。

  还有一位被历史开玩笑的,是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松山大战明军溃败,洪承畴被满清俘虏。他的一个仆人跑到北京送信,说老爷被俘后“义不受辱,骂贼不屈”,以身殉国。同时兵部也收到消息,获知“洪督师临砍时,只求速死”。崇祯皇帝闻信很伤感,下旨为洪承畴建立祠堂,隆重祭奠这位大明英烈。

  正当明朝悲伤地筹备后事时,真实消息传来,洪督师已经降清了。好在崇祯还没有亲临祭奠,不然这个乌龙就真的不可收拾了。

  洪承畴无意间给大明朝过了一次“愚人节”,但因果报应,后来他也因此被大明的忠臣愚弄了一番。

  甲申之变后,江南著名的抗清英雄夏完淳被俘,清兵把他押到大清朝的江南总督洪承畴面前。这位两朝二臣先对夏完淳道:“你年幼无知,怎么就从了贼呢?现在归顺大清,还给你官做!

  夏完淳眼睛朝天,假装不看面前站的人,说道:“本朝曾有位洪承畴,乃当世人杰,在沙场上以身殉国,先帝下诏褒奖!我年纪虽小,也要学一下洪督师,杀身成仁!

  旁边的清兵急忙告诉夏完淳,面前这位就是洪大人。夏完淳转头,怒斥道:“洪督师为国死节,谁人不知!你是什么东西,竟敢假冒洪督师,玷污忠良!”洪承畴羞得满面通红,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