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里的祭奠

16.05.2016  20:42

  □王纪民

  历史将永远铭记着这一时刻: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一场8级的强烈地震,袭击了中国西部的四川省汶川县,强大的地震波震动全川,撼动了全国。

  作为报纸收藏人,通过当年收藏的汶川大地震期间出版的号外,时值四川汶川大地震八周年之际,我打开这些当年“小心翼翼收藏起来,以此作为对逝者哀思”的号外,不仅仅是温故知新,更多的是通过珍藏这些号外,可以告诉我们:一张张地震号外,随着时空的推移,它也许是对发生在四川汶川这场造成空前灾难的大地震的最好纪念。

  在汶川大地震八周年之际,当我们重新打开《成都商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以及《新京报》《南方周末》《新快报》《河北青年报》《长江商报》等报纸相继推出的“号外”,那一幅幅让人心酸的灾区图片,一篇篇让人流泪的现场新闻,依然强烈的冲击着我们:为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同胞们,为无辜地被吞噬了的妇幼老人,为转瞬即在砖头瓦块间消逝的一个个如花的生命。

  汶川发生大地震当日17:00,广州《新快报》发行部紧急召集全体发行员随时待命派发号外。18:55,10万份地震号外全部印刷完毕。 19:00,发行人员已经在天河、越秀、海珠、荔湾4大城区的100多个地铁口、广场等地向市民免费派发。作为事发地域出版的第一张号外是《成都商报》。这张号外到达读者手里的时间是5月12日19时,虽然在时效上无法与其他媒体相比,但是号外能够在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不方便、网络中断的情况下及时送到信息不通畅的市民手中,已经十分难得。

  《重庆晨报》和《重庆时报》5月12日分别在第一时间推出号外,醒目的白底黑字或黑底白字重磅显示“四川汶川7.8级地震”跨栏标题。标题新闻“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正赶赴灾区”以及全国各地震感的信息。次日《重庆时报》号外,醒目的黑底白字重磅跨栏标题是“汶川6万人杳无音信”,副标题分别是《书记打出第一个电话》和《1300余官兵到达汶川》。头条位置分别是标题新闻:《中央政治局常委连夜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要求,今晚12时前打通通往震中灾区的道路》《地震已造成近万人死亡,山体塌方致北川老县城被埋》《专家称近期全国及四川其他地区发生强震可能性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河北青年报》作为一份具有政治敏锐性、蓬勃向上、富有朝气、关注民生的市民化的报纸,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5月14、15、19连续出版了三份号外:分别以“第48小时”“再次强余震”“今日哀悼日”主题关注与报导这场地震,并且及时将河北支援灾区新闻予以及时报导。如14日的3版,《今日上午10时河北300名消防官兵到达绵阳》;4版重点报道向灾区献爱心的《我们和汶川在一起》,15日的号外,3版通栏标题《石家庄消防队员救出第一人》》;4版继续向灾区献爱心的《我们和汶川在一起》;19日的“今日哀悼日”号外,虽然仅有两版,但是肃穆庄严的黑色版面,中国版图中心位置红十字标志下“8级”怵目惊心展示着红色印迹“5.12汶川大地震”强烈地震撼着读者。二版依然继续着向灾区献爱心的《我们和汶川在一起》。

  与肃穆庄严的黑色版悲情号外相比,15日出版的北京《公益时报》携手84家民间组织联合声明的号外,版面则为一张展开的国旗,正反单张,旗帜右下角“加油!中国抗震救灾十万火急灾后重建众志成城”文字,给读者的视觉冲击力可谓满满的正能量。

  5月12日,一个普通的日期,由于注入了那场可怕的地震灾难,所以变得不再平常了。恐怖的地震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造成了多少家庭的不幸,虽然灾难已经过去八年了,但是,地震失去亲人的悲痛,悲情笼罩着的痛苦又何止是我等所面临的生老病死之感受。这场8.0级地震,造成近十万群众死亡,当时整个华夏大地,空前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许许多多的故事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今天,重温这些号外,无疑是地震八周年祭最好的形式。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