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组建法制人才库为办案提供“保姆”式服务

19.12.2014  18:31

 

吉安县公安局曾是多年的执法老先进,但在一年前,他们在吉安市执法竞赛中遭遇“滑铁卢”,一夜之间全市垫底。为此,吉安县公安局多措并举,不断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年后,在吉安县公安局广大民警的共同努力,昂首回归全市第二。回顾这段历程,吉安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邓卡昕感慨万千:“这不是简单地坐一趟‘过山车’,而是经历了一次法治‘破茧成蝶’的跨越。”   法制人才成“香饽饽” 今年是吉安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彭胜开的幸运之年。3月,他从离县城40余公里的敖城派出所调入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半年后,局党委又将他列为提拔对象。一连串的好事为何全“砸”到彭胜开脑袋上了呢? 同事们都知道,是法制人才库让彭胜开赢得了这份“幸运”。为了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吉安县公安局今年开始实施“人才”战略。今年年初,该局通过办案单位推荐、法制部门考核、局党委评议,层层筛选,从全局吸收和储备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员,组建法制人才库。 挖掘人才的同时,更重视人才价值的体现。吉安县公安局从提升政治待遇到提高经济待遇,从优化工作环境到解决生活困难,无一不向法制人才倾斜,“宝宝崽”、“香饽饽”成了该局法制人才的代名词。 彭胜开两年前就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不仅理论功底扎实,还有6年基层办案实践经验,因此顺利地入选该局的法制人才库。 彭胜开的“幸运”树起了标杆。目前,全局民警们铆足了劲往人才库里“钻”。该局也借势而为,积极组织法制轮训,推行庭审旁听,开展司考辅导,全方位提供学法辅导,助民警成才。   提供“保姆式”服务   随着何某等人系列盗窃案成功移诉,主办民警吴远波长长地舒了口气。这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多,且都是外省人。他们沿高速公路偷盗,作案路线远、地点多,时间跨度长,导致大部分侦破工作在异地进行,保障规范执法难度不小。不过,吴远波享受了该局法制部门的专人跟踪服务,热线联系、远程互动给他带来不少启示、引导和提醒、监督。特别是他们为案件定性是盗窃还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困惑时,法制部门及时给出准确答案。“‘保姆’式服务很给力,让我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吴远波觉得,案件成功办结,法制部门立了头功。 今年以来,除上级公安机关要求的“四个一律”、“两个不予审核”外,该局还确定了案件100%网上办理、证据材料100%网上录入、所传证据100%符合标准等三个百分百要求,为规范执法树起一道道硬杠杠。 法制部门紧紧扣住执法的每个环节与细节,积极推进现场执法行为规范,扎实开展案件证据质量网上巡查,全面落实办案场所管理应用,严格管理和精心服务并举,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该局还归纳整理了民警执法中易犯、常犯的错误,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编发成《执法实务》,获得民警好评。   让当事人感受公平正义   “我想通了,你们的处理是公平的。”申诉3个半月的李某终于向吉安县公安局表示停访息诉。 此前,李某与邻居尹某打架,双方均受轻微伤。派出所调解不成,只好对双方各处500元罚款。李某认为,挑起事端的尹某应该受到比自己更重的处罚才对。他以处理不公为由,向有关部门投诉,还向吉安县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 县公安局受理行政复议后,法制部门没有居中当“判官”,而是主动向李某反复讲解法律、探讨情理。行政复议维持原决定后,李某还是认为处理不公,并拒绝在送达回执上签字。法制部门没有放弃已经结了的案子,而是继续向李某释法,使得他最终理解民警为什么这样处理。 “执法有没有公信力不是公安机关自己说了算,而是要让老百姓去评判。”在狠抓规范执法监督的同时,该局非常重视法制部门对执法公信力的培育。面对焦点、难点案件,法制部门直接到现场向当事人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证据,确保每起案件定性准确。 该局把法制部门的每一次审核、复议的过程都变成教育、普法的过程,让民警和当事人都抛开个人偏见,崇尚法治思维,共同感受公平正义。在今年第三季度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该县名列全省第12位,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