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满目金—吉安县耕地保护工作主要做法和成效

16.02.2016  10:36

吉安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井冈山的前沿地,全县现有耕地4.83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 4.32万公顷,保护率达89.4%。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严格保护,不断扎紧扎牢耕地保护“篱笆”,走出了一条耕地有效保护与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的“双赢”之路。我县先后荣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全省耕地保护先进县,并跻身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县。

一、坚持三制并建,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

一是建立考核机制。我县成立了以县长、分管副县长为正副组长的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加强对耕地保护工作的统一领导和调度,实现常态化管理。县、乡、村、组逐级签订责任书4000余份,确保了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县政府将耕地保护纳入乡镇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分值占比逐年提高,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了各地严格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监管机制。严格规划管控,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尽量少占甚至不占耕地的原则,科学编制了全县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积极选聘村级协管员具体负责辖区内耕地保护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对耕地保护工作落实情况开展视察和评议,并建立群众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努力把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建立宣传机制。以“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等活动为契机,紧扣保护耕地红线、依法依规用地等主题,采取电视、报纸和送戏下乡等形式,大力宣传耕地保护法规政策。并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采取组织车辆开展巡回宣传、组织人员开展面对面宣传等形式,不断浓厚耕地保护氛围。积极开展集中宣传,利用乡镇人大政协会议和党校培训乡村干部契机,安排国土资源部门人员进行专题授课,系统学习耕地保护知识,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理解力、操作力和执行力。国土资源部门还编印《国土资源法规政策资料汇编》,订阅国土资源报刊杂志,赠送给党政领导干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增强其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坚持齐抓共管,形成耕地保护高压态势

一是抓执法监察。我县对破坏耕地等违法用地行为“零容忍”,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执法巡查长效机制,县政府派出由国土、城建、城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巡查小组,密集巡查新增建设用地、农民建房等情况,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2015年,永和镇 永阳镇、敦厚镇等拆除了农民乱占耕地建房10余宗;前些年,我县还严肃查处了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建造住宅行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对建筑物全部进行了拆除,及时恢复了土地原状。

二是抓“空心村”整治。按照“抓点带面、示范引导、逐步实施、统筹推进”的思路,在摸清现有村庄和农村居民点的区位、规模、土地利用现状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基础较好、群众有需求,总户数在50户以上,拆旧面积占总区域面积的30%以上的“空心村”列为整治点,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拆旧、统一管理、统一整合的模式进行整治。在推进过程中,我县把“空心村”整治与土地“增减挂”、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两违”清理整治与管控、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等工作紧密结合,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集约用地、有力保护耕地”的多赢效果和综合效益。仅我县万福镇2015年就开展“空心村”整治项目27个,整治面积85亩,规划农民建房500户,节约耕地90亩,得到了全市安居工程现场会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是抓永久保护。严管基本农田,将基本农田划入生态红线范围,实行永久保护和生态红线管控。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在国道、省道、县道两旁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了统一规范的保护标志牌,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签订保护责任状,落实了保护面积、地块和具体责任人。积极开展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了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确认、举证材料等工作。

三、坚持多投并举,确保耕地保护数质平衡

一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严格规范土地开发、增减挂钩等项目建设,完成土地开发8560余亩,增减挂钩1530多亩,组织实施了澧田乡井冈村4317亩土地整理项目,2015年全县新增耕地面积2468亩,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同时,稳步推进旱地改水田项目,在调查摸底、实地测量和规划设计的基础上,经批准立项旱地改水田项目2个,建设总规模2144亩,预算总投资1244.55万元,预计新增水田2001亩,现已进入实施准备阶段。

二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我县国土资源、农业、水利、农业开发等部门,积极主动向上争资,并及时做好地方资金配套,全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改良低洼农田。近年全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总投资达3.35亿元,建设规模27.8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5.4万亩。

三是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我县专门拨付财政资金用于耕地质量改良,近年已投入740.7万元资金用于酸性土壤改良,并鼓励各乡镇积极开展绿肥种植,全县每年不少于10万亩,切实强化地力培肥,提高农田质量。同时,我县以农业技术推广和落实种粮补贴政策为手段,每年投入130万元用于补充耕地后期培肥改良,投入2万余元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5个。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有效减少耕地撂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