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首个农村污水“处理厂”有了

19.03.2015  20:08

●位于峡江县金坪民族乡新民村

●日处理生活污水量达50立方米

阅读提示:农村既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也是环境保护的薄弱地带。其中有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农村大部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如何破解这一困扰新农村建设的难题,峡江县找到了一条让人“艳羡”的路子。该县金坪民族乡新民村日前建起的全市首个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就让不少人竖起了大拇指。这污水“处理厂”到底具有什么“魔力”,能让大家“一见倾心”?

一方小水池内有“大乾坤

日处理生活污水量达50立方米

春光灿烂,春的气息也扑面而来。峡江县金坪民族乡新民村文化大礼堂旁的小游园里,一方20平方米的小池子被一片油菜花包围着,里面种满了各类植物。若不是有人介绍,记者未曾想到,眼前这片花花草草的浪漫世界,居然还藏有大学问。

你现在看它只是简单地栽了一些植物,实际上它是一套生活污水无动力一体化处理设施,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排放到附近的农田,可以作为农灌用水。”近日,工程负责人徐小明指着眼前的小游园向记者介绍说,这就是新民村自去年10月份为处理生活污水而打造的“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可以促进污水的循环和再生,使污水中所含污染物质以作物生产的形式再利用或直接去除。换句话说,这就是“传说”当中的“污水处理厂”,采取的是“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的工艺。据称,这个污水处理系统总投入18.万元,日处理生活污水量达50立方米。与想像当中不一样的是,繁杂的污水处理程序在此似乎都简单化了。村里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通过统一的管网进行收集后,进入积水池,然后从积水池自流到厌氧一体化装置发酵,再进入人工湿地,当生活污水流过人工湿地时,经沙石、土壤过滤和植物根系的多种微生物活动,使水质得到净化。在整个处理流程中,湿地中的植物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所以,人工湿地在植物的选择上,大多种植大纸莎、美人蕉、菖蒲、芦苇等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我们这个系统是采用自流的无动力的,基本上没有能耗,日常的管理也非常方便、便捷,一般找一个懂种菜的农民维持一下就好,维护的成本比较低。”徐小明介绍道。

花“”钱办大事

污水“处理厂”造美丽风景

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问题的存在,不是一天两天。身为“父母官”,想要为村民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智慧。昨日,金坪民族乡副乡长陈瞻介绍说,其实当时在考察时也和其他工艺做了多番对比,如土壤渗透、生物滤池、稳定塘等。而最后决定采用“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模式,主要是因为它分散、集中式的处理形式适合农村实际,并且处理效果好、造价低,无动力消耗,管理简单。

说起这个项目的引进,中间还历经曲折”,陈瞻表示,当时他们通过外出学习、借助网络等方式,联系了好几家不错的企业,也到浙江、湖南、广东等地考察相关污水处理工程,最后确定了现在这家合作商,在确保技术之后,接下来才是最大的问题——价格”。对于一个乡镇来说,这是个大工程,预算资金并不多,所以价格协商比较曲折”。多番协商后,价格由一开始商家报价的29万到乡镇评审的19万,最后才到招标的18.万。“我们期待的就是花最小的成本,一起为村民办件大实事”,令陈瞻开心的是,整个工程为当地营造出了别样的风景,一开始只是想先做个试点,不知道效果到底如何,没想到会做得这么成功”。

现如今,新民村的村民们,没事都喜欢到村里的这个人工小游园里走上一趟。“以前没有什么污水处理,水沟里到处都是臭味”,一黄姓村民表示,污水系统建好以后,原本污染环境的“臭水”经过处理后,可以实现直接灌溉,浇菜什么的都可以,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确实是件大好事”。

来源: 吉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