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建设人文社区 欲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21.08.2014  12:24
  中新网江西新闻8月21日电 (范文娟 彭向农) “政府把心铺在我们老百姓的脚下啦,年久失修的老路好走了,晚上出门还有路灯,再也不怕摔倒了”。77岁的邓冬香在乾明巷住了有50多年,这条位于江西吉安市中心城区的一条老巷子,基础设施薄弱陈旧。     在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多存在基础设施陈旧,路不平、水乱流、灯不明等问题,针对市民反应的问题,2011年,江西吉安市从环境改造破题,开展无物业管理小区和小街小巷“两大改造工程”,三年来完成了212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改造,让10万居民受益。     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忘的角落” 居民:犹如生活在贫民窟     31年前,吉安市民周淑珍住进了企业职工住宅区专建小区,几年后,随着企业改制,住宅区没了人管。“20多年来,小区里到处都是违章建筑,居民养猪养鸡,这里也成了老鼠、苍蝇、蚊子的好居所,一旦下雨,小区里雨水四流,小雨成溪,大雨成河,完全出不了门。”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新型城镇化推进,大量像周淑珍一样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变为“市民”。在吉安市中心城区吉州区,大批企业改制后有2万多人归属于社区管理,每年也有一万多农民变为“市民”。     “小区虽处在城市中心区,但是环境脏乱差,是被城市遗忘的角落,犹如生活在贫民窟。”随着中心城区的快速拓展,一边是功能完善的现代小区,一边是路不平、水乱流、灯不明的无物业小区,环境发生鲜明反差。     如何解决好高楼大厦旁边老住宅区路不平、水乱流、灯不明等问题,缩小新老城区之间“不和谐”的反差?     吉安市委书记王萍说,脏乱差的老城区决不是现代新城的无奈背影,拓展新城不忘旧城改造,针对老城区路不平、灯不明、水乱流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提出了“铺平群众出行路、点亮百姓门前灯、净化居民小环境、清理社区下水道、贯通城区排污管、连上沿街绿化带、平安社区群众创”的改造要求。     老城吉州区从环境改造破题,开展无物业管理小区和小街小巷“两大改造工程”,2011年以来投入6000万元,开展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农贸市场提升等十大专项整治活动,拆除违章搭建2.9万平方米,新建小广场、小游园、小绿地96个,完成212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改造,让10万居民受益。     建设人文社区市民:邻里之间联系的情感纽带     “以前只能在家里闷着,现在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有了好去处。”每天早上10点,家住吉安市吉州区永叔路街道保太巷社区的许鑫玉,便会带着萨克斯管到社区里的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同邻里居民分享音乐。     针对现代社区邻里间交流少,缺乏联系纽带,虽对门相望,却形同路人,吉州区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为邻里间搭建互帮互助互动平台,在每个街道都建设社区服务、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卫生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托幼早教等活动中心。     2014年以来,在政府资金的撬动下,吉州区拉动了社会投资5000万元,短期内建成了居家养老、文化体育、健身娱乐等社区性服务小场所、小游园50多个。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广大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配套服务。     吉州区委书记徐明告诉了记者一组数据,全区10个居家养老中心、33个日间照料中心给6000多名老人幸福晚年。每个社区都设立了爱心慈善超市,2013年通过爱心慈善超市发放救助物品3000多件,救助困难群众9000多人,投资6000多万元的吉安市社会福利中心社会化运行,鳏寡孤独尽开颜。     此外,吉州区还健全了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将全区划分为305个区域网格,配备网格员1000多名,构建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工作模式,让居民“有话可以随时讲、有难可以随时帮、有事可以随时办”。     吉州区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实践社区建设,从推动共驻共建到创新社区管理,从优化服务到共享文明,形成了具有原创意义的“吉州模式”,被国家民政部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吉州经验”。     “现在的生活极好哦,身边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心情舒畅,”许鑫玉说,社区会经常组织邻里互动,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邻里情文化周”等社区文体活动,让邻里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从陌生人变成熟悉人,甚至知心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