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秀美庐陵新画卷

04.12.2015  13:47

绘就秀美庐陵新画卷

——我市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肖莉华

  初冬时节,漫步古庐陵,满目皆绿,灵山秀水,徜徉新吉安,钟灵毓秀,人景益彰,一幅幅和谐生态新画卷徐徐展开。外地游客都不禁感叹,生活在这座天然大氧吧的吉安人真幸福! 近年来,我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满足群众期盼的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如今,全市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Ⅱ级标准以上,赣江吉安段水质稳定在国家Ⅲ类标准以上,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江西省唯一全境入选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设区市……在这片红土地上,一座充满活力的生态文明之城正迅速崛起。

   为绿色崛起构筑强大支撑

  在国家4A级景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内,一处处优美的风景如诗如画,工匠的巧夺天工,令临时泄洪的滩涂化身为璀璨文化的鲜活样本。斑斓的青铜文化、陶瓷文化、农耕文化、科举文化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尽汇园中,说不尽、道不完山水竞色庐陵美。

  为让生态这张烫金名片熠熠生辉,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城市定位,加快建设大气、雅气、秀气吉安,坚持绿色为底色,文化为特色,在城市做好“减量、透绿、留白、传承、坚守”五篇文章,在农村建设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区域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共赢。

  为将吉泰走廊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我市率先在全省以市人大决议形式通过《关于加强吉泰走廊生态保护的决议》,出台了贯彻落实决议的实施细则,编制了《吉泰走廊区域生态保护规划》,科学划定走廊区域功能分区和生态红线,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和市立公园制度,确立了第一批67个市立公园挂牌保护,同步推进了5个郊野公园建设。

  划定生态红线,坚守生态底线。我市对绿线(城镇绿地)、蓝线(城镇水系)实行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对生态红线管控中出现突破红线、破坏生态环境的,责任单位的一把手将被追究责任。 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6%,居江西省前列。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6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112个、省级生态村74个,各项生态创建工作均位居全省前列。

   让城乡居民记得住乡愁

  吉安并不富足,但始终铭记,最亮的品牌、最大的优势是绿色生态。为此,我市提出“钱少先修路、楼少多栽树、家贫常扫地”的理念,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城市化之路。

  掬水映白云,开窗花扑面。山水造化与生态理念的交融碰撞,喷涌出这满城的绿。在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坚持“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园区生态化”,大力推进高品质主题公园+生态绿廊(城市街头小游园)+郊野公园的绿化布局,形成城市生态三级梯度格局,以此为纽带将散落全城的绿地接续起来,使绿色绵延覆盖。

  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在城市建设上,我市先后建成滨江内湖公园等18个城市大型公园,推进了20多公里的后河“金腰带”和螺湖湾湿地公园等生态工程建设。

  坚持见缝插绿、块状植绿、斑点绿化,在老城区街头巷尾插花式建设了80余个小游园,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1000米有大公园、500米有休闲小游园,市民可四季见绿、常年赏花。如今,市中心城区绿地率达45.2%。一座座园林、一块块绿地绣于城市的锦缎之上,晕染出城市的五彩斑斓,好似一片片绿肺,为城市荡涤尘埃,送来清新。

  在广袤乡村,我市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不推山、不填塘、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等“八不八多”的理念,留住了自然风貌和生态系统,让“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风韵遍布沃野。 加快推进赣江两岸风光带、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扎实开展中心城区及县城“改旧城、改旧村、改旧厂,清河流、清广告、清违建”的“三改三清”攻坚行动……一项项行动,一个个举措,让吉安城乡居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