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秋季经济形势分析

05.11.2013  10:34

前三季度,在省局的关心支持下,吉安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机遇,攻坚破难,经济经过一、二季度的稳步上行后,三季度总体呈现稳定发展、稳中有进、好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良好态势,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但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必须进一步夯实基础,促进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全年目标。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一是经济总量稳定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52.17亿元,可比增长10.8%,分别较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0.7和3.1个百分点。1-9月,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27.20亿元,增长16.8%,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同时,收入质量也有所提高。1-9月,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4.3%,较上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高4.35个百分点。二是先行指标逐月攀升。1-9月,全市全社会用电50.03亿千瓦时,增长15.6%,其中工业用电32.51亿千瓦时,增长15.7%,分别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10.9和4.6个百分点。

 

(二)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工业发展较快。得益于骨干企业的快速增加以及园区产业集聚效应的逐步显现,1-9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58.5亿元,增长13.8%,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截止9月末,全市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415户,同比增长21.3%,占规模企业的53.8%,其中上10亿元的企业19户,同比增长18.9%。1-9月,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增加值314.59亿元,增长16.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9.43亿元,增长15.4%;实现利税151.65亿元,增长22.5%。二是服务业发展向好。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全市服务业呈现出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10.0%,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1-9月,全市服务业地方税收同比增长45%,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8.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高10.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两个行业合计增收占服务业地税收入增收额的97.1%,这从相关指标也能得到较好的佐证。1-9月,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6.76亿元,增长70.1%;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06.71万平方米,增长62.9%,较上半年加快9.6个百分点。1-9月,全市公路客货运周转量233.13亿吨公里,增长13.5%;航空旅客吞吐量33.5万人次,增长10.5%,货邮吞吐量1686.4吨,增长19.1%。三是农业生产平稳。今年以来,全市继续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3.7亿元,增长3.7%;实现增加值127.69亿元,增长3.7%。1-9月,全市肉类总产量43.03万吨,增长5.1%,其中出售和自宰肉猪352.34万头,增长6.8%;水产品产量13.16万吨,增长2.1%。预计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09万公顷,增长1.5%。

 

(三)内外需求稳定增长。一是对外贸易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强力推进外贸发展,对外贸易屡创历史新高。1-9月,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0.23亿美元,增长43.2%,其中出口28.6亿美元,增长43.3%,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加快9个百分点,提前三个月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是投资增长较快。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建重点项目以及重点产业项目等的带动下,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2.01亿元,增长22.8%,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79亿元,增长58.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2.77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78.45亿元,增长45.0%。同时,亿元以上项目进展较快。1-9月,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95个,增长28.3%;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98个,增长34.9%。三是消费需求依然较旺。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各项促进消费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全市消费需求总体较旺。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3亿元,增长13.6%,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1-9月,全市旅游总人数达2476.45万人次,增长20.1%;实现旅游总收入161.58亿元,增长21.1%。

 

(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一是个私经济发展

 

迅速。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全民创业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为个私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全市个私经济迅速发展。截止9月末,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户数达13.58万户,比年初增加6981户,其中私营企业1.97万户,比年初增加3265户;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570.95亿元,比年初增加190.36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491.72亿元,比年初增加151.09亿元。二是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99.42亿元,比年初增长23.2%。其中:短期贷款263.55亿元,比年初增加56.65亿元,同比多增15.09亿元;中长期贷款429.48亿元,比年初增加76.67亿元,同比多增19.26亿元。三是利用外资势头强劲。1-9月,全市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0个,增长18.4%,实际利用外资51826万美元,增长37.7%,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8.6个百分点,其中现汇进资16800万美元,增长102.2%,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09个百分点。

 

(五)民生工程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全市继续推进重点领域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扎实有效的成果。物价总体增稳定,1-9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虽然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0.4和0.2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就业与再就业形势稳定,前三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87万人。各项民生投入大幅增加,我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1-9月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拨付的民生资金同比增长20.2%,占全市财政支出的73.6%。

 

二、对策建议

(一)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加强对经济的监测分析力度。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市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予以应对,努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同时,要加强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的监测力度,以客观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要继续坚持把项目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继续加大重点城建项目、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力度。要集中各方面力量形成各级政府主导、部门全力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投资主体共同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扎扎实实地谋划、引进、培育一批能带动一地或一产业的重大项目,切实做到竣工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力争开工一批、前期储备一批,使重大项目建设一茬接一茬,层出不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当前尤其是要加大9月26日集中开工的90个重大项目的推进力度,为后续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千方百计增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一要加强对重点企业、行业的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资金、土地、用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特别是企业融资、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困难,引导企业正确判断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形势,科学组织生产经营,提高效益。二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经济发展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的增长上,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前提是保持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要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兴办高就业率、高成长性的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就业的职能,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与经济增长联动的工资增长机制,一方面适时提高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增长机制,规范津补贴制度,适当增加政府性奖励,适时推行房补、车改等政策措施;要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技术、资金、项目、服务上,把政策用到最大限度,大力推动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雁归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部队退伍复员人员、高校毕业生等人员进行创业,增强收入增长的内生动力。

(四)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是提高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有段。当前,品牌经济已经形成一种强势经济和主导经济。要树立“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的理念,结合我市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引导我市六大支柱产业的优秀企业积极培育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