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苏区振兴发展三周年书写新的时代荣光

30.06.2015  12:37
原标题:吉安苏区振兴发展三周年书写新的时代荣光

吉安,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80多年前,18万红军、147位开国将军、无数革命先烈共同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红色篇章。

党和国家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这片光荣的土地。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深情指出:“我们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苏区振兴如春潮在吉安500万儿女的心中激荡。如何帮扶老区振兴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思索、在决策,国家部委在响应、在行动,省委省政府在跟进、在对接。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苏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吉安全境纳入苏区振兴范围,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紧接着,省委、省政府出台苏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和支持吉泰走廊建设若干意见,吉安苏区振兴迈开了铿锵步伐。

三年来,中央国家部委领导、省委强卫书记、省政府鹿心社省长等亲临吉安考察指导,11位省领导挂点帮扶,给力吉安苏区振兴发展。三年来,8个国家部委和11位挂职干部对口支援吉安,在政策、项目、资金、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国家发改委支持吉安享受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三年来,市委、市政府紧扣《若干意见》《发展规划》和省《实施方案》,带领全市上下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好作风,始终以感恩的心态、赶考的状态,内外兼修,主动作为,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急行军,苏区振兴“红利”不断释放,走出了一条具有吉安特色的苏区振兴发展之路。

苏区振兴,全面发力,引擎在哪里?支点在哪里?吉安把工业崛起作为“定海神针”,昂起井开区龙头,挺起吉泰走廊脊梁,立起县域经济支点,不断提高吉泰走廊的“贡献度”,打造苏区振兴的核心板块和战略支点

抓紧编制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吉泰走廊扎实推进,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江西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优势日益明显。2014年7月,吉安承办了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布会,红板电子、合力泰跻身全国电子企业百强。井开区通讯终端设备认定为全省工业示范产业集群,与吉安县数字视听、吉州区通讯传输系统、泰和县触控显示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一起列入全省重点调度。

2014年,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8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突破500亿元,吉泰走廊分别占了57%和84.03%。

目前走廊内已形成通讯终端及传输设备、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触控显示、高端电子线路板、LED、数字视听六个电子信息百亿产业集群,并向千亿产业迈进;成功获批“国家电子信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差异发展,保持县域经济的“均衡度”,一批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支点”更加坚实稳固,综合实力不断攀升,8个县财政收入过10亿元。三年内,将在占全市十分之一吉泰走廊国土面积上,集聚70%以上的工业总量和50%以上的城镇人口,建设“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践行区”。

吉泰走廊,成为吉安苏区振兴的希望走廊、黄金走廊和圆梦走廊,这一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

苏区振兴,撬动发展的杠杆在哪里?对接发力的平台在哪里?吉安锲而不舍推动四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主攻工业园区、城区、景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四个主战场”,引领全市发展升级

吉安通过扩区调区、优化布局、创新体制、完善配套等措施,引导园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打造成自主经营、权责统一的经济实体,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园区升级。

在城市建设中,进一步放大生态优势,聚焦文化特色,启动中心城区“两带一区”(赣江两岸风光带、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区)建设,突出“显山、露水、透绿、彰文、保古”理念,打造大气雅气秀气新吉安。“一路五桥”(105国道改道暨永和连心大桥、新井冈山大桥、庐陵大桥、吉水赣江二桥、恩江二桥)同步推进,“七桥过江”,气势恢宏,实现了吉泰城市群交通大贯通,打通了城市外环线,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经济圈和生活圈。不断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建成了庐陵文化生态园、古后河绿廊、螺湖湾公园等一批城市生态工程,67个市立公园串珠成链;复古修缮了白鹭洲书院、仓口古街、吉州窑遗址公园、古万寿宫、古戏台等一批历史文化工程;引进了新世界广场、城南商业慢行系统、天虹商场、华润商城等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首届江西省生态宜居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检,公交出行满意度全省第一。

多彩辉映的吉安,大力推进以井冈山为龙头,青原山、武功山、赣江互动并进的“三山一江”旅游战略,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城市”,加快红色旅游一体化,推动吉安旅游业集群发展。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2928万人次、增长9.6%,实现旅游总收入226亿元、增长10.4%。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吉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五美”标准和“八不八多”原则,致力于延续庐陵风格,以镇村联动为主战场,提升内涵和水平。一个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引领带动吉安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科技农业强市华丽转身。六大特色富民产业快速发展,井冈蜜柚“千村万户老乡工程”种植面积达26万亩,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果和甜蜜产业。

2014年,1个全国和5个全省现场会在吉安召开,加速推进“四个主战场”建设,形成了苏区振兴多点发力的良好局面。

振兴崛起,平台为重,项目为王。一个个重大平台获批,一批批重大项目落户,为吉安苏区振兴泵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全市有35个重大平台获国家和省级批复,井冈山和遂川、万安、永新被列入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吉水中电新材料项目成为产业扶助的第一个落户项目;抚吉高速、吉莲高速、厦睦高速和吉衡铁路建成通车;昌吉赣客专、蒙华煤运通道顺利开工,吉安开启高铁新时代;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并网发电,石虎塘航电枢纽竣工投运;华润、中信、中粮、华能、国电等一批央企项目落户吉安;持之以恒开展对台招商,久久为功,引进了德昌营造、宝成集团、长宜电通、六星集团等一大批台湾知名企业,全市360多家台资企业形成了台商云集的“吉安现象”,吉安引进台资项目总量和引资总额均居全省第一。三年来,吉安共获上级支持项目超过3000个,扶持资金超500亿元;发行债券和中期票据50亿元;统筹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281个,完成投资1367亿元。

振兴使命重任在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吉安把改善老区群众生活作为苏区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事业倾斜,每年财政支出的75%以上都用于改善民生。紧扣实际,大力实施“千人创业万人就业工程”,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其他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约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1万人。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农村危旧土坯房、安全饮水、公路、电网和文教卫生等工程改造力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民生持续向好,老区群众福祉不断提升。

三年来,吉安对210个无物业小区和259个棚户区进行改造,全市最大的棚户区赣西堤改造项目顺利推进,中心城区投资3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15所学校和3家医院,广受百姓点赞。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7.1万户,保障性住房2.2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5万户,累计解决20余万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304个,解决农村117.2万人的安全饮水,建成农村公路2596多公里,改造农村危桥86座。吉安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对661个贫困村实施“六大精准扶贫”,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9.8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36万人,“精准滴灌”浇出一片枝繁叶茂。

苏区振兴,时不我待。吉安的每一步发展,都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深情厚谊,省委、省政府和国家部委及省直厅局的关心支持,也凝聚着所有井冈儿女的扎实苦干。吉安500万井冈儿女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嘱托,决不让自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以新常态下的新状态、新路径、新成效,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实现新梦想,开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