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鲤鱼灯:原生态艺术期待“新鲜血液”融入

27.02.2015  19:59

    新华网江西频道2月27日电 题:吉安鲤鱼灯:原生态艺术期待“新鲜血液”融入

    新华社记者邬慧颖

    鲤鱼自由摆动、鱼虾相互嬉戏、扬灯上下翻滚……春节期间,鲤鱼灯热闹欢快的表演为江西吉安固江镇的棚下村带来了新春的喜庆。每当夜幕降临,邓建民和其他几位村民都会为村民们表演鲤鱼灯。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鲤鱼灯代表性第三代传承人邓建民今年52岁,跟着欢快的锣鼓声,邓建民舞起鲤鱼灯来,脚步像年轻小伙一样轻盈。

    “鲤鱼灯起源于赣南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后来随客家移民从赣南来到吉安,演变成吉安鲤鱼灯。”邓建民介绍。每逢过年,农民们便拿起鲤鱼灯,敲起锣鼓,走街串户地唱歌和跳舞,表达人们期望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愿望。

    从小就看到村里的长辈们逢年过节表演鲤鱼灯,那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动作,让年幼的邓建民充满向往,鲤鱼灯队伍表演时他就在一旁学习比划着。

    1984年,通过他人介绍,21岁的邓建民师从吉安鲤鱼灯第二代传人何振辉。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经过学习后才发现,鲤鱼灯的制作和表演并非那么容易,邓建民靠着一股韧劲坚持了下来。

    2011年11月,病危的何振辉把邓建民叫到身旁说道:“小邓啊,鲤鱼灯不能断啊!它可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否则怎么对得起先辈?”邓建民牢记何老的遗愿,担负起传承鲤鱼灯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几十年的钻研学习,如今的邓建民不仅继承了师父的技艺,还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念。

    在几代传承人的努力之下,拍电影、受邀进京表演、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吉安鲤鱼灯在全国名气越来越大。2008年,鲤鱼灯被文化部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邓建民带领的棚下村鲤鱼灯表演成为江西省唯一入选的文艺表演类节目,参演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和文化部联合举办的“内地春节习俗展演”大型活动,这也是江西省民间灯彩首次前往澳门演出。

    成绩辉煌的鲤鱼灯表演,也有着让老一辈鲤鱼灯表演艺人担忧的地方。在邓建民看来,现在鲤鱼灯表演市场变小,传人越来越少。

    邓建民介绍,目前鲤鱼灯活动仍然多为自娱性、公益性,受商业意识的冲击,这种费力不来钱的表演渐渐无人问津。加上近年来农村劳力纷纷外出经商、务工,致使鲤鱼灯队伍人员不齐、年龄老化。

    “我们的队伍平均年龄50岁,年龄最大的已经61岁。我们现在还能表演,但是再过几年就跳不动了。”邓建民无奈地说。   为保护和传承鲤鱼灯表演艺术,固江小学专门设立学习鲤鱼灯的课程,邀请邓建民等授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