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井头村里好春光

24.02.2015  16:11
原标题:井头村里好春光

听说吉水县文峰镇井头村这两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精神文化生活还十分丰富,村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月6日,记者慕名走进井头村,一探究竟。

刚进井头村,就看见不少村民聚集在村中心广场上有说有笑,十分热闹。“有喜事?”见记者询问,村民匡青云笑道:“王彬家今天置办上梁酒,我们正准备去给他道贺呢。

这两年许多村民都盖起了楼房,大都赶在春节前乔迁新居。”当记者表明来意后,村民李光华谈起了自己的感受:“没想到我们的生活在短短两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真是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带来了新希望。

李光华以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着六七亩地种植水稻养活一家五口人,生活过得比较拮据。2013年上半年的一天,村干部主动找到李光华,说县里下拨了资金到井头,用于发展大棚蔬菜基地。“免费提供大棚、农资和技术指导,还有资金补贴,一开始,我都不相信还有这样的好事。”当看到村里搭好的大棚后,李光华心里有了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大棚基地里选了1.2亩地种起了辣椒。

在农技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他的辣椒很快挂果上市,家庭年收入翻了一番。尝到甜头的李光华,去年将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亩。虽然只有2亩地,但他却信心满满:“等到技术成熟了、资金到位了,我准备把家里原先种植水稻的农田全部改为种植大棚蔬菜。

除了发展大棚蔬菜,圣女果、井冈蜜柚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也很受村民的欢迎。政府帮扶我们发展产业只是一方面,你看看我们的村子,如今多漂亮。”大学生村官刘智向仍然记得2012年刚到村里工作时看到的情景:进村的老桥是座危桥,村子里到处都是泥巴路,路旁的老屋萧条破败,路面污水横流,牛粪、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路上一盏路灯都没有,村民晚上出门得打手电筒,更别谈什么文化生活了。如今,新修了井头大桥,硬化了路面,新建了农民戏台等,村民们还自己办起了农民剧团,并配合政府挖掘村子里的客家文化、知青文化、古墓文化等,让整个村的文化品位提升了不少。

村部以前就是一栋老房子,房前的荒地上杂草丛生,如今已被改造成村综合服务中心。走,我带你们瞧瞧去。”一个转身,刘智向带着记者走进了井头村综合服务中心。在这里,记者看到办公室、会议室、村史馆、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法制前哨工作站等一应俱全,而最吸引记者眼光的是建设规范的村卫生所。在这栋占地200平方米的一层半楼房里,单独设置了药房、候诊室、注射室、处方室、值班室、病房和计生室,虽然已临近午饭时间,值班室内仍有两名医生值班。“我们这个卫生所并不比镇里的差。”村民杨光清说:“孩子半夜生病,医生随叫随到,冬天打吊针也不用坐冷板凳了,有床有被。

走,到我家喝擂茶去。”说话的是村民庄元彪,从广东迁来的第四代客家人。都说客家人好客,这不,听说记者远道而来,庄元彪热情地邀请记者去感受一下地道的客家文化。庄元彪家在店前自然村,从中心广场驱车前往,顺着平坦的水泥路一路奔驰,车窗外掠过一栋栋具有庐陵风格的楼房、田地里一片片大棚、路旁一个个太阳能路灯,美好春光尽收眼底。几分钟时间,车开到了庄元彪家门口。

以前,我家门口是烂泥路,后面是荒山。几年前,家乡的乡亲来看我时正碰上下雨天,小车进不来,只能步行进村。2013年,他们再来时,看到村里的变化感到很吃惊,说我们这里建设得比老家还好。”庄元彪说:“你看看现在,车子可以直接开到院子里,荒山也变成了漂亮的移民新村,还种上了井冈蜜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热气腾腾的擂茶,香气弥漫在客厅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喝着擂茶,吃着自制的冻米糖,剥着自己种的脐橙,开心地说着家乡的美,幸福的笑声环绕在井头村上空。

背景链接

2012年10月,井头村被定为我省“四个一”组合式整村推进工作挂点帮扶村,该村以此为契机,大胆实践,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短短两年工夫,全村18个自然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10方面共21个项目整体推进,成为扶贫攻坚的一道亮丽风景。据悉,吉水县属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有“十二五”贫困村41个,省“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村1个,贫困户13061户,17785人。“十二五”以来,该县通过实施移民扶贫、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基础扶贫、文化扶贫等,减少贫困人口12260人,走出了一条百姓满意的精准扶贫之路。(刘潇 尹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