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陶瓷工艺师罗庆生:巧将泥巴变“黄金”
泥巴有什么作用呢?在残疾人罗庆生眼里,这泥巴可太有用武之地了,一车车的白泥运到他创建的工艺陶瓷厂,经过渗水、调配、打浆变成一池池泥浆后,再进行灌丕、上粙、烧制等工序,一个个陶瓷工艺品就这样诞生了,泥巴发挥了最大效益。
4月13日,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笔者慕名前往吉水县阜田镇工艺陶瓷厂,见到了罗庆生。初次见他时,笔者难以相信,这个其貌不扬、一身朴素、行动不便的他,就是阜田工艺厂的负责人兼技术攻关指导员。一番采访与参观后,笔者了解到他的坚强与执著,感受到他的向上与乐观,体会到了他的善良与真诚。
命运给他关上了一扇门——原本幸福、快乐、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他,却被命运开了一个玩笑。九岁那年,放学后的他往家赶时,突然觉得小腿有点痛。起初并不太在意,待到一个人静下来时,疼痛感不断加剧,由小腿漫延到大腿,由大腿牵引到脊椎骨,进而影响到颈椎。病情的发展,让一家人措手不及,跑遍了省内各大医院,疼痛止住了,但留下了后遗症,脚、椎骨都不能自由活动。每次转动身体,他都需要整个身子转动,一个自然的左顾右盼的动作,在他那里都是极为艰难和不便,被评为四级残疾。这意味着,他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自由、灵活地玩耍,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快乐、自在地上学,命运给他关上了一扇门。门里的他,痛苦与绝望相随,思索与渴望同在。
生活让他打开了一扇窗——面对人生的不幸,痛苦与绝望的他选择了挑战生活。艰难地完成初中学业后,他决心学门技术,立足社会。学什么呢,自己又能干些什么呢?在细数自己的优缺点后,他重拾美术的爱好,准备发挥自己的画画特长。1993年,他南下来到广东一雕刻工艺品厂,从事雕刻设计等工作。期间,有过汗水、泪水,有过放弃、懈怠,但人生的处境时时告诉自己,只有坚持,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他抛弃泪水,改变态度,不断地钻研,刻苦地学习,厂里的师傅看到他如此用功,也亲自传、帮、带,这样一干就是8年。期间,他还自学国画、电影广告、油画、封面设计等。2001年,他跳槽来到瓷都景德镇,在景德镇打工期间,学会了瓷器工艺品生产全过程。他设计雕刻出来的模具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许多陶瓷工艺厂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且年薪均在20万元以上,就这样,罗庆生在瓷器行业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创业为他插上了一双翅膀——异乡打工的生活虽然顺利,报酬也高,但罗庆生觉得,一个人的富裕,不是富,要带动乡村人致富才是真正的富。于是一个更大的梦想越来越强烈地占据着他的思想:回家创业,带动更多的人致富。他婉言拒绝了别人的邀请,在考察家乡创业的可行性后,2008年,他辞职回到家乡,进行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回乡创业,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资金、场地很现实地摆在他的面前,是创业必须逾越的障碍。得知这一情况后,吉水县阜田镇马山村党支书为他提供场地,吉水县残联给他无息贷款,为他解了燃眉之急。“没有家乡人士和政府的及时帮助,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罗庆生感动地说,“按往年保守估计,每年烧制105窑,每窑净产值6500余元,一年下来,年净产值逾70万。”
他对招员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生活困难或身体残疾的人。对刚招聘进来的人员,他手把手地教,每一道工序,都在他耐心、悉心指导把关下完成,有了他的亲授,员工也很快进入角色,学会技术的员工,都能独当一面,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带动了一批人致富。对产品的销售,老罗很自信地说,没问题,供不应求。其实,在第一窑产品出窑时,他也犯过愁,伤过神。他不等不靠,又担当起销售员,向各地经销商推介产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加上设计、烧制出的产品独特,很多经销商都愿意代销,如今,产品主要通过吉安商贸城销售中心,销往全国各地。
致富路上的罗庆生十分热爱公益事业,在2008年建厂之初,资金周转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慷慨解囊,为汶川地震灾区多次捐款,为灾区人民献出一份爱心。2012年,他应邀参加吉水县残联在特殊学校举办公益活动,现场表演泥雕技术,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一块泥巴经由他的“打磨”,变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姑娘”,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向上有为。“这仅是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头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坎坷与挑战,还会有更多的问题与挫折,特别是产品开发。”已创业8年、小有成就的罗庆生仍然这样界定自己的创业。因为他“最大的理想是准备建一个新厂,扩大生产规模,把工厂做大做强,把泥巴变成黄金,能够安排更多的残疾人就业,让更多的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梦想,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一个员工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