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平凡的岗位 不平凡的担当
编者按: 自3月17日南昌市启动全市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以来,我校广大师生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冲锋在前,“疫”不容辞,以实际行动有效有力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通过校园网、校报、官微开辟同心抗“疫”专栏,今天推出第十五篇: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担当。
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保卫处安保人员自觉扛起肩上的担子,始终站在防疫第一线,开启了一场守卫校园安宁、守护师生安康的保卫战。
刘树青: 西次门机动车道的“超能选手”
今年36岁的刘树青曾经是位全职妈妈,半年前应聘了我校的安保工作。她应聘的初衷是兼顾工作与家庭,但在疫情来袭之际,她义无反顾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刚接到通知,起初我是很犹豫的,我的两个孩子需要我,可我们学校里面有近2万个孩子,他们也需要我。”刘树青如是说。自3月17日以来,刘树青始终坚守在校园疫情防控最前线。她严格落实“两必须,四必查”规定,行程码、单位码、核酸检测报告、身份凭证一个也不能漏,测体温、逐一登记信息,环环相扣。她熟练地为这五十多天以来进出校园西次门的每一辆货车都贴上封条,保证送货车辆无接触配送。她总是第一个学习不断调整的门岗管控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为同事讲解,带领年纪大些的校卫队员快速响应。当面对个别人员不理解的情况时,她积极调解、劝说;当管控程序越来越严格时,她从未埋怨,接到命令那一刻起便严格执行;当遇到黄码等突发情况时,她从容应对,正确处理。“再坚持一下,马上就过去啦。”刘树青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乐观面对一切。
“同学,外出就医回来要点对点入住健康观察区。”“阿姨,外出买菜坐公共交通不安全,最好就近采购。”在西次门人行通道处,徐贤红提醒的声音不时响起。徐贤红于2020年疫情爆发时入职,几年下来算是“身经百战”,而这也练就了他平和的性格,他总是说,“我们不能跟他们吵,要理智地解决问题。”由于检查程序多,出入要求严格,近段时间人行通道常常面临着“有理说不清”的情况。于是,在提醒、解释、劝说的过程中,徐贤红一直保持着十二分的耐心。除此以外,面对不会灵活使用智能机的老年人和保洁员,徐贤红总是主动上前帮忙操作演示,不厌其烦;面对外出的同学和教师家属,他也会积极做好相应的温馨提醒。
李建军:巡逻班的亲切大叔
56岁的李建军是巡逻班长,也是守护校园安全的老同志。他曾在西次门机动车岗亭、楼宇、巡逻班等多岗位锻炼过,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学校封闭管理期间,为阻断传染风险,保证校园安全,李建军的身影时常活跃在4.8公里校园管控线上——及时劝阻攀爬围墙人员,引导教育点外卖的同学。每当对讲机响起,李建军总能冷静应对,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火速赶往现场,随叫随到是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常态。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李建军还力所能及帮助同学们解决实际困难,关心同学们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晚上,同学们在操场活动时,他总是在附近巡逻值守,默默守护着每一位同学。4月28日晚,瑶湖校区发生暴雨强对流天气,李建军第一时间加入由各单位教师组成的爱心志愿者服务车队,点对点将参与疫情防控值守的志愿者安全送回寝室,将温暖与关爱传递。
左一为李建军
罗 庆 平 : 全 力 做 好 自 己的 那 份工作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原本在行政楼执勤的罗庆平,积极响应学校调配来到任务最重的西次门。他在短短几天里就适应了西次门人行通道的工作。工作期间天气炎热,可是他从不摘口罩,他说:“在门岗检查并要求进出人员戴口罩时,我们自己也应该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要做示范。”他在校门严格地把关检查,每一天都把工作尽力做到最好。尽管因为疫情影响,无法顾及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和生病的妻子,但生活的重击并没有压垮他,他眼睛里有光,踏实工作,守护着校园的“零感染”,这份坚守让他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章军:哪里需要我便在哪里
在疫情防控期间,有近十年安保工作经验的章军,发挥出自己抗击疫情的最大价值。学校西次门人行通道是特殊时期步行人员和非机动车驾驶人员的必经之路,重要性可想而知。3月中旬疫情突至,章军便快速响应校园封闭管理要求,再次从楼宇调至西次门人行通道,肩负起为南工人保驾护航的重任。“我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7年西次门人行通道工作经验的章军,对于这项工作,再熟悉不过了。面对学生、教职工家属、后勤保洁、从业人员等各类人员,他总能从容应对,将工作完成好。
杨江峰:保卫处的“专属修理员”
疫情期间,学校门口增加了许多设施来保障校园的第一道安全防线,由于日晒雨淋,故障频发。幸好,这里有一位“专属修理员”——杨江峰。虽然每天8小时的巡逻工作已经让人疲劳,但是杨江峰仍然主动承担起修理的职责。“年轻人懂得多,还心灵手巧”,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所以无论是帐篷倒了,门锁打不开了,还是电路故障了,大家总是最先想到他。“江峰,升降杆好像进水了,你快来看看!”“江峰,来修一下这个门。”……一声声召唤是同事们对他的信任与肯定,他也在这些工作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学生记者:付珍珍 粟钰洁 李佳香
指导老师:李丁宁 周冠佳
责任编辑: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