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的辛酸成长史 你不曾触摸到的那些故事

26.08.2014  11:36

  暑期文化节目进行得如火如荼,如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等。一场场文化界的对弈此消彼长,其间龙争虎斗让观众大呼过瘾。不同于其他卫视抢占先机的战略模式,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不紧不慢地抓住7月的尾巴,却也如意地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满堂彩。许多喜爱国学的网友来到《挑战文化名人》的官微和贴吧进行互动,点燃了观众探讨国学文化的热情。在此期间,有一群人功不可没,他们因文化而耀眼,在古代他们许是翰林院大学士,现在他们是国学的“超级演说家”。他们的成长背后往往有一个光影交织的故事,其间辛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上周末《挑战文化名人》的嘉宾阿忆,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年轻时却也干过讨价还价的活。看似无所不能的现实并没有把这些文化名人的棱角磨平,反而使他们的学识更加广博,笔锋更加犀利。前途未卜的苦逼奋斗岁月,于他们而言痛并快乐着。


莫言

  莫言小学辍学务农 屡遭编辑部退稿

  高密东北乡,莫言的家乡,也是他几十年来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作为中国唯一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莫言从小文学底子就好,作文还经常被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但在小学五年级时他因文革和得罪别人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放牛娃。莫言说自己小时候一直想当一个作家就是希望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还想娶石匠的女儿当老婆。

  20岁的莫言离开家乡当兵,在部队,他重新拿起笔写文章。每次投稿后的等待都是一次漫长的煎熬。最后的结果要不就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要不就是收到退稿信。直到1981年的一天,莫言收到一封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信,他发表了人生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在文学的道路上,莫言一直艰难而幸福的跋涉着,最终成长为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


纪连海

  纪连海:从小吃白薯长大 首师大拒录后回老家放马

  纪连海今年49岁,年纪不算大。满头白发的纪老师现身《挑战文化名人》现场时却让人产生他有六七十岁的错觉。纪连海出生在昌平的农村,据他说自己的长相是因为母亲生了太多孩子,自己是第八个。结果就是刚参加工作时就被人说是不是返聘的退休教师,现在从教这么多年了,别人还这么说。小时候,纪连海家里很穷。他几乎是吃白薯长大,所有白薯的做法,蒸煮烤炸煎,没有不会的。以至于他现在有个习惯,就是对白薯深恶痛绝,坚决不吃。

  纪连海从小学习成绩挺好,但是因为高度近视,首师大没有录取他,只好去公社报道,社长分派纪连海去放马。就在纪连海安心放马的时候,高中同学推荐他去教英语,刚教了三个星期英语,一天,他接到本校管教务的老师的电话,问,你还想上大学吗?原来,纪连海当时没有被首师大录取,是这位老师四处奔忙,最后甚至打了官司。官司赢了,首师大终于给纪连海寄来了通知书。


林清玄

  林清玄十八个兄弟姐妹 饿到吃蟑螂

  林清玄的父亲有两个哥哥,在日据时代的时候,同时被调去作战,两个伯父那时候已经生了十三个小孩,去作战了以后,三个兄弟只有林清玄的父亲回来了,后来家里又生了五个小孩,所以变成十八个小孩。林清玄回忆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从来没有一天吃饱过,每次要吃饭的时候,我父亲会拿出十八个碗,形状都不一样,因为乡下人都没有整套的碗,每一个碗里面添了一点点食物,添完了以后他就会用很庄严的声音说:“来,大家来吃饭,端起饭来吃”那种心情都觉得很庄严,“但是我们端起饭来不会马上吃,吐一口痰进去拌一拌,这样才可以安心吃,不然你头一转回来,饭就少一口了。因为哥哥姐姐他们也从来都吃不饱,都是盯着别人的饭碗在看,我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我有三个小孩,他们看到蟑螂,都会同时跳起来逃走,那我就会跟他们讲‘我们那时候抓到蟑螂是用这样的方式把蟑螂抓起来,穿成一串,烤一烤,就吃下去’因为没有蛋白质,只好吃蟑螂,但是现在各位不要学,现在的蟑螂很脏,都是爬垃圾桶,你要知道乡下很穷的人是没有垃圾桶的,所有的垃圾都是用到化掉为止,所以蟑螂是吃什么长大的,吃地瓜,吃甘蔗,吃芋头,都是吃玉米,吃很好的东西长大的,烤一烤,剥开来,闻一闻,还有牛奶的味道。


阿忆

  跳槽帝阿忆,换过30个工作,曾在南昌做销售

  你或许了解阿忆会策划、会主持、会教书,但你知道阿忆还会推销吗?大学毕业后的短短几十载,阿忆换过30个工作。工作之初他投身经济,干到厂长助理和销售经理。1987年,阿忆第一次来到南昌参加订货会,拿下70万的订货量开始跑销售。然而两年后的冬天阿忆辞去公职,离开实业界,准备去加拿大。办签证的过程中阿忆写成处女作《青春的敌人》。不过,书写成了,就是没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阿忆无奈,自掏腰包自费出版,跑到沈阳开机便印了5万册,成书堆满了四居室的房子。慌了神儿的阿忆开始骑车奔波于京城书摊儿之间,偶然路遇《北京青年报·青春星期刊》夏鸿主编。夏鸿可以说是阿忆的伯乐,随后的八年,阿忆立马成了电视大策划人和大撰稿人,于是出国的事便不了了之。


于丹

  于丹童年很自闭 数学是噩梦

  一向意气风发口若悬河的于丹童年时期居然很自闭,这恐怕又得颠覆不少人的三观。于丹是独生女,文革后父母下放,她和姥姥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于丹说:“我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我在六岁半上小学之前基本上不说话,看着像一个得自闭症的孩子,一两岁认字,四五岁就接触了《论语》,五岁半看《红楼梦》,没有人跟我说话,就自己跟自己说话,六七岁开始写日记,从十三四岁以后就写成习惯了,一直写到现在。从小学到中学都很封闭,直到上高中才发生变化。

  于丹说自己只有语文成绩好,数学和英语处于及格的边缘,中学和大学的体育都不及格。于丹参加高考的心愿是:如果考上大学,我就可以一篇一篇一条一条地把数学书给撕了。对于丹而言,数学就是一个噩梦,直到考上中文系才结束了20年的噩梦。


蒙曼

  蒙曼民大求学其间借宿老师家 崇拜武则天和撒切尔

  “小眼睛、龅牙齿、狐狸脸”的蒙曼给人一种伶牙俐齿的感觉。在中央民族大学求学期间,她曾经在徐亭云教授家里住了两年。后来每次想起徐教授,蒙曼都会心怀忐忑。“因为徐老师说过,我是她最大的骄傲,所以我做人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尽我所能做到最好,不敢让老师失望。徐老师带给我的东西实在太多,这也是我选择回到民大教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按大多数人的理解,蒙曼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大龄剩女,剩女的奋斗之路多少有些心酸。但在录制完江西卫视的《挑战文化名人》后的采访中蒙曼大谈女权,并且反对社会上对剩女是剩饭剩菜的理解。蒙曼崇拜“女强人”,觉得撒切尔仿佛就是世界妇女的典范。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唯一符合蒙曼对“理想女性”认定的就属武则天了。

  生活的沉浮,时代的变迁从这些文化名人的过往中渗透出来。本周末,《挑战文化名人》又将迎来另一位嘉宾——康震。九点一刻,锁定江西卫视,我们告诉你场上的康震如何迎战四位踢馆选手,场下的康震怎样炼成国学大师!(陈洁颖)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