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政协常委调查南昌670名护工:约1/3为文盲

27.01.2014  19:48

  当前,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子女上班忙,老人生病住院的陪护、照料问题怎么解决?全国三甲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护工按要求将被逐步取代。事实上,各大医院中依然存在大量护工。作为护士陪护工作的补充,护工成为患者、家属、护士眼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因为缺乏管理,护工行业乱象丛生,被戏称为“游击护工”,损害了患者利益和医院形象。今年省“两会”上,护工管理问题被省政协常委刘季春提起,他就此专门递交了《关于规范我省护工从业人员管理的几点建议》的提案。

  【遭遇】护工人前人后两个样

  省城市民李先生的母亲因病来到某三甲医院住院。老太太本应享受二级护理,但由于护士忙不过来,许多护理标准上有的项目都没办法完成。李先生及其爱人工作忙,没办法整天守在老太太身边陪护,正好一名护工主动找上门,他们便以每天150元的价格雇她。可谁知,老太太说,家属在与不在,这名护工的态度判若两人。

  对此,李先生1月23日对记者说:“病人付了优质护理费,还要承担雇护工的钱,花了双份钱还是担心护工服务不到位,医院不如考虑将护工纳入规范化管理。”

  【数据】670名护工近1/3文盲

  市民李先生的遭遇,正是刘季春关注的问题。“经过我们的调查,护工这一行业群体,在我省存在五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是护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整体年龄偏大。”刘季春说,他们调查了省城670名护工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670名护工中,男性为252名,占总数的37.6%,女性为418名,占总数的62.4%。从事护工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占总数的81.72%;整体年龄偏大,44%以上的从业人员年龄超过50岁;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文盲占护工总数的近1/3,小学文化程度护工占护工总数的1/3。

  护工缺少基本的专业培训,也是刘季春焦虑的。他说,在医院,对病人的护理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包括了各项医疗技术性操作护理及生活护理。“‘三分医疗、七分护理’之说,正说明了护理工作的意义及其专业性。”但是目前,我省医院里的很多护工来自农村,在从事护理工作之前并未受到过任何护理方面的专业培训,缺少专门的护理方面的知识。“这直接导致护工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的环境及工作需要。”

  刘季春认为,当前,我省护工市场管理混乱。“现有护工大概有两种来源,或是医院提供,但实际上是找民营的护工公司联系用工;或是患者私雇,也就是没有固定管理的散护,导致护工之间争抢生意、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等问题屡屡发生。”

  “护工自身健康状况存在较大隐患。”刘季春分析称,从他们对省城670名护工随机抽取的112人体检情况看,护工从业者存在较大健康隐患。“其中4人肝功能严重损害,为乙型肝炎活动期,有4人患有高血压。”他表示,护工身体是否健康,对医院患者及护工本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若护工身体有病,对患者健康就造成威胁,同时也是造成医院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他认为,护工权益缺少保障。“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公司招聘护工时,都不签劳动合同,也没有医保待遇。”由此带来的是护工普遍收入低、工作累、无保障。

  【建议】让“游击护工”持证上岗

  如何规范护工管理,杜绝使用非正规护工,使病人得到标准化、个性化、科学有效的特色陪护服务,是医院护工管理面临的难题。为此,刘季春建议,对护工应明确管理部门,统一规范管理。“我认为,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经验,由省人保厅、省卫生厅联合下文,统一规范,加强护工管理工作,明确护工准入制度,制定相关的管理细则和收费标准。”

  同时,刘季春提出,对护工应健全培训体系,做到持证上岗。

  此外,刘季春认为,还应该加强多方监督,稳定护工队伍。“医院应加强对护工的监督管理,要与护工个人或管理护工的中介机构签订正规的用工合同或协议。”各大医院应按相关标准合理配置护工人员,统一聘用护工。病人可通过医院来聘用专职护工,并以此降低护工费用,减轻病人负担。各医院应当每两年组织护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凡患有严重疾病、传染病、精神病的人员,均不得从事护工工作。探索健全护工社会化的多重管理模式,护工在陪护过程中接受病区医务人员、陪护公司、病人及其家属、社会等多方监督。

  文/记者陈艳伟廖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