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建设与人居改善扫描

31.10.2014  10:45

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建设与人居改善扫描

        有“东方之冠”美誉的原世博会中国馆——中华艺术宫前游人如织,“白色飞碟”——奔驰文化中心接连上演经典演唱会,绿树如茵的世博公园办起音乐节,不远处央企总部大楼正一栋栋拔地而起,与陆家嘴金融城遥相呼应,夜幕降临“世博轴”亮起来,五彩喷泉如朵朵礼花,中外游客在此流连忘返……这里是上海,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地。

        2014年10月31日,由联合国人居署、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世界城市日”,将在上海举行活动。“世界城市日”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宝贵遗产;4年来,上海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忠实践行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

        世博会举办以来的4年间,上海长高了、变快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上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20公里;4年后,这个数字再度飞跃,达到538公里,拥有330座车站,全线列车规模达3500辆。

        2012年秋,途经世博会原址的上海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开通,乘客欢呼雀跃。世博会后,原世博会中国馆变身为集美术作品陈列及高规格艺术展览于一身的综合体。地铁通到了艺术宫,文化则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设计总高度达632米的中国在建最高楼——上海中心主体结构封顶,日前已经开始亮灯测试;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京沪高铁开通;为应对世博会大客流而建设的外滩地区综合交通改造工程等,在“后世博”持久造福于民。

        上海住房保障体系也在世博会后更臻完善。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上海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83万套,竣工47万套,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32万平方米,人居条件逐步优化。

        “后世博的城市建设,不仅体现于城市生活的硬件改善,更是一种先进理念的学习和借鉴。”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任汤志平介绍,2010年以来,上海根据从世博会上学到的世界各地先进经验,着重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后世博”时期,上海依然坚持世博高标准,努力构建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上海继续破解城市管理领域的难题顽症,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从环保、安全等民众最关切的日常问题入手,探索创新特大型城市治理的新模式。百姓感受到城市变得“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市各项公共服务也更加亲民、便利。

        上海世博会闭幕后一整年,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量达到70亿人,全球的城市化率达到52%。2013年,同样是10月底,上海实有人口超过2500万。2010年世博会提出的“城市”命题,显得越发必要和及时。

        “就好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雕塑一样,每一届世博会都会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它可能是一个经典地标,也可能是发人深省的思想。上海世博会把‘城市’的命题提了出来,同时上海自身也在实践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从中国申办世博会开始就关注“城市”命题的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说。

        今年10月31日是经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首个“世界城市日”。这一动议来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上发布的《上海宣言》。

        世博后再出发,今天的上海,宜居、环保、可持续等理念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伸,探索着特大型城市治理新模式,也探索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