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一男子离婚后借毒消愁 没钱吸毒便动手制毒

05.02.2015  12:44

 核心提示

  一化工单位仓库保管员与妻子离婚后,肆无忌惮地借“毒”消愁。为了能长期吸食毒品,他竟然监守自盗,偷来单位的化工原料,与“毒友”一起进行“产品研发”。

  1月19日,随着九江市公安局浔阳区分局民警上门盘查,“瘾君子”们束手就擒。经过刑事技术部门的鉴定,这些样本中含有多重毒品成分。由于产品尚在试验阶段,这些化学制剂尚未流入社会造成影响,警方的及时介入有力消除了这一隐患。

  不明物质测出毒品成分

  今年1月中旬,九江市公安局浔阳区分局民警在办理一起普通的吸毒案件时,嫌疑人交代,在一处集体宿舍里,时常有“瘾君子”聚集吸毒,人数庞大。根据这一条线索,浔阳警方当即组织警力前往现场进行走访排查。

  1月19日,当民警步入事发地时,只见屋内三男二女聚在一起吞云吐雾,于是当即将5人控制住。就在现场勘查时,民警有了意外发现。

  在客厅电视柜上方,有一些奇怪的瓶瓶罐罐,有些呈粉末状,有的则呈方片状,还有的用矿泉水瓶装着不明液体,从外观上,均无从辨别究竟是何种物质。

  办案民警留了心,随后联系到九江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缉毒民警推断,这可能是一处制贩吸毒的小窝点。民警随即将现场发现的所有不明物体提取样本,送往了刑事技术部门进行鉴定。

  根据警方出具的鉴定结果显示,其中2种样品中检测出了氯胺酮、咖啡因和甲基苯丙胺的成分。

  仓库保管员沉沦毒海

  众所周知,冰毒即甲基苯丙胺,为纯白色晶体,而氯胺酮是毒品K粉的化学名称,外观为纯白色结晶体,在医学临床上一般作为麻醉剂使用。2003年,公安部将K粉明确列入了毒品范畴。

  “这次意外发现含有毒品的样本主要是两种,一个是装在瓶子里的1000多克褐色液体,另一个是由红色保温杯装着的淡黄色粉末状颗粒。”办案民警介绍,其中褐色液体中检验出了咖啡因和甲基苯丙胺,淡黄色颗粒物中发现了氯胺酮成分。

  目前,这两种样品已经送往公安部相关单位,对于其中的毒品纯度做进一步的检测。

  发现了疑似毒品的宿舍是男子余发的家。余发今年41岁,并无犯罪前科,他是九江县某化工厂的一名仓库保管员,具体负责单位化工原材料的采购和保管。

  偶然的一次机会,余发接触到了冰毒,从此生活发生巨变。由于余发频繁吸毒,夫妻俩时常因此发生争执。无论是妻子的眼泪还是家人苦口婆心的规劝,都没能让余发浪子回头。2014年,余发的妻子提出离婚弃他而去,余发也进一步借“毒”消愁,越陷越深。

  合作进行“毒品研发”

  在没有妻子的管束后,余发吸毒更加肆无忌惮,手上的工资也很快入不敷出。就在他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之时,他认识了“毒友”兰冲。

  “我会做毒品,只要能找到化学原料,就能做出冰毒。”兰冲的一番话让余发眼前一亮,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如果成功,我就算没钱也能吸毒了。”

  带着这样的欲望,余发决定为兰冲的“制毒试验”出一份力。作为化工仓库的管理员,余发具备一定的专业化学知识,当兰冲口头描述的各式化学原料后,余发大多耳熟能详。他当即风风火火地行动起来,当起了单位仓库的“搬仓鼠”,将各类试剂、原料源源不断交到兰冲的手上。

  据了解,兰冲是广西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曾经是一名香水工艺师。据余发交代,二人从策划到行动不过两三天的时间,由一人提供原料、一人负责“研发”。截至警方捣毁这一窝点时,他们的“毒品事业”还在实验阶段,尚未完全成功。

  目前,兰冲、余发因非法制造毒品被警方依法刑拘,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中。

  (文中涉案人物均为化名)

  ◎文/魏双双 新法制报记者王旭欢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