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然:后高考时代的消费 无需过度解读

25.06.2015  10:46

  “高考过后,孩子是轻松了,当父母的钱包却开始紧张起来。”南昌家长彭女士在微信上晒儿子准备上大学的“装备”,大吐苦水。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高考后,许多家长为了犒劳孩子,手机电脑成了“标配”,这还不包括旅游、宴请等花费,平均开销普遍在七八千元以上。(6月25日江南都市报)

  好几年前我参加高考时,父母不断地对我重复说道,高考结束了想去哪玩去哪玩,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眼中,高考作为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界点,他们表达期待的时候总是伴随着物质的鼓励和承诺。而对很多学生来说,高考结束意味着自己在精神上已经成年了,所以聚会、购置“装备”等一系列后高考时代的消费,都被他们认为是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之一。

  这几年,后高考消费的品种繁多,商家紧盯这“高考生”这一群体铆足了劲消费,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这段时间的花销也是水涨船高。每年都会看到,父母咬紧牙关满足孩子买昂贵的电子设备、出去旅游等等报道,动辄花费一两万元,无非是“年年岁岁事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罢了。

  如果真要说出什么新意,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所谓的理性消费观,也不要过度指责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人的虚荣心与生俱来,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家长和社会应该引导和保护这个年纪的骄傲与自尊,而不是横加指责虚荣心和攀比,毕竟,极少有考生会要求父母砸锅卖铁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我很赞同后高考时代贴上“放松”“消费”“自由”的标签,这才是年轻人应该有的活力。中国的学生太辛苦了,我从初中开始便被老师和家长欺骗着说,考上一所好的高中,以后就辉煌灿烂了。后来读了高中,又继续被家长老师骗,读一所不错的大学才有资本谈放松,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但凡参加过高考的几乎都经历过类似的“鸡血”谎言。这也是为什么高考一结束,得以喘息的学生如此疯狂的缘由。

  家长也能理解子女好不容易熬过高考的艰辛,因此,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是愿意花这一笔钱让孩子去放松。关键是社会对这个现象的过度解读扭曲了这样的消费,尤其是喜欢吹捧、放大极个别的例子,来得出这些准大学生在后高考时代的消费,普遍出现“攀比”“奢侈”的结论。这固然吸引眼球,但却与事实相差太大,再退一万步说,只要家长负担得起,奢不奢侈都是别人的自由,与我们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