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定杰:积极善后不该只有赔偿速度

08.05.2015  11:40

  5月2日,一名拖家带口的上访男子,在黑龙江庆安火车站候车室,被执勤民警开枪击毙,引发公众悬疑。目前,检察机关已介入调查。死者家属称,已得到哈尔滨铁路公安方面一笔“补偿款”,随后徐纯合遗体被火化。徐生前诉求也如愿以偿:三个孩子被安排到福利院,八旬老母出院后将被送往敬老院。(5月7日北京青年报)

  曾多次上访未果,频频遭遇拖延甚至阻挠的死者,可能无法料到事情闹大之后如此迅速的处置。只是,这个解决是以自己的死亡为代价,如果没有,也许本应合理的诉求可能一个都得不到满足,毕竟他身患先天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困难。在准备京访之前,这个悲惨的家庭是否受过政府救济不得而知,但偏偏是我们的主人公因为不幸变得“不争”,好吃懒做、无视家人:这些细节体现在当日酩酊大醉、“眼珠通红”的乘车场景;充斥在拽老小做挡箭牌的打斗描述,表明在临死时一直独自抚养孙子、孙女的母亲只是用棍碰了碰......

  事已至此,死者家属的意思是“虽然可惜,但死成全了家人,换来了归宿”,能够和解已然算好,谁也没精力折腾,但外部的舆论漩涡似乎还在加剧。质疑无它,真相究竟为何?到底是寻衅滋事还是过度执法?看似你好我好,民警得了表彰,家属得了赔偿,到底还有没有是与非,罪与罚,凡此种种的赔偿金又是谁买了单?

  据媒体报道呈现信息来看,其实已经演示了一条合理的逻辑链条:事发前,徐某与母亲和三个孩子准备乘车上访,被发现后拒绝上车,随后徐某开始阻挠其他乘客上车,并与执勤民警发生冲突。在打伤民警手背,并叫嚣“谁抢到枪是谁的”之后,民警在口头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一枪击毙了徐纯合。

  但是,围绕这个过程却处处还存在着定性的困难。第一,既然徐“拦人”是因车站安检人员“截访”在先,双方冲突在后,那么“截访”是不是罔顾上访户实际困难、阻塞其诉求表达?即使真的要越级上访,也只是在准备阶段,并没有形成既定事实,有关人员是否有权利阻止其正常出行?同时,仅仅通过在公共场所与警察发生冲突,并有抢夺警械言语和行为,就简单理解为大闹火车站乃至袭警,并进而肯定负伤民警在迅速处置、维护公共安全的功劳,显然不合时宜;第二,整个事件中警察仅开一枪,但正中心脏、一枪毙命。第一次制服之后为何要放开?开枪之前到底有没有警告,为何不采取其它伤害性更小的措施,让其丧失进攻能力即可?第三,从头到尾,没有正当手续。和解时仅给点儿援助抚慰金,签个字,让家属承诺不再追究任何责任,就什么也没有了。这是不是拿钱封口,这合理合法吗?

  虽然警方在迟迟4天后终于公布有关监控视频,但公开了并未出现如成都街头男司机暴打女司机案那样的反转,另外许多细节性的剧情也并未在其中充分展现。与在披露真相方面拖拖拉拉,对照鲜明的是,在维稳善后方面可谓火速。这种遮遮掩掩,一面之词的辩白恐怕于官方机构孱弱的公信力无益。每逢发生这样的悲剧,在维稳的逻辑里,官方的思路总是这么一目了然,此前类似的套路也太多太多,而对应伴生的恐怕也只会出现如一网友神评所说的极端:这是用绳命在上访啊,全国各地那么多同道中人,可以效仿乎?

  尽管事件的还原、真相的浮出总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但公众急着要答案,不仅是善后,更要真相,不仅是为了一个公民的死去,更是为了每个人都活得更安全。在检方的调查报告没有出炉之前,这样的追问不应止歇,毕竟一个不受控的流民和天罗地网般不受控的枪口相比,远没有那么令人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