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向日皇室追讨文物唐代鸿胪井碑(图)
中国民间首向日皇室追讨文物"唐代鸿胪井碑"
中国民间首向日皇室追讨文物"唐代鸿胪井碑"
近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发布消息称,已于8月7日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归还于1908年从中国掠走的唐代“鸿胪井碑”。这也是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
据介绍,该石碑见证了唐朝册封管辖东北的过程,也反映了当年日军在甲午海战后对中国的暴行,是中国流落海外文物中最大、最重的文物。
督促归还专家下月赴日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介绍,唐鸿胪井碑的追讨有着巨大意义,这是日本侵略军从中国掠夺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它见证了唐朝册封管辖东北的过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东归学习盛唐的往事,也记载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对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块碑同时还反映了当年日军在甲午海战后对中国的暴行,属于强盗途径,“如果我们不提,他们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没有暴行。”
据了解,早在1992年日本天皇明仁访问中国前,童增就曾公开要求归还存放于日本皇宫内的所掠中国文物。
今年8月7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已向日驻华大使馆寄出信函,督促日本归还石碑,目前大使馆已签收该信件。
童增介绍,为了追讨唐鸿胪井碑,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专门成立了文物追讨部,并组织专业队伍,对日本所掳中国文物进行集中追讨。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说,预计下月就将组织专家赴日本考察。
大量研究证据十分确凿
童增说,之所以最先选择追讨唐鸿胪井碑,是因为国内若干学者对该碑进行了大量研究,掌握了日本掠夺该碑及其现存处所等大量证据,“碑什么时候从中国抢走的,最早存放于中国何处、现存于何处等,证据非常确凿,有利于追讨成功。”
据了解,中国国内学者早在多年前就已成立了唐鸿胪井碑研究会,对唐鸿胪井碑进行历史研究,包括碑的历史价值,以及流失到日本的过程等。
日本曾表示,唐鸿胪井碑已被列为日本国家专有财产,不允许随便进入参观。
记者了解到,白城师范学院原图书馆馆长教授、学者王仁富研究唐鸿胪井碑已有20多年,2011年他写信询问“唐鸿胪井刻石的安危”,日本皇宫回函确认唐鸿胪井碑安全无恙。这也是百年来,日本皇宫首次就唐鸿胪井碑现状予以公开回应。
而此次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要求日本皇室归还唐鸿胪井碑,这也是中国民间首次公开向日本追讨文物。
童增介绍,文物被抢夺也属于战争遗留问题。而对于该问题,国际法早有规定,早在196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战争罪及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规定,“残害人类战争罪,不论其犯罪日期,不适用法定时效,可以永远追究其责任。”
追讨文物国际已有先例
童增介绍,追讨被抢文物早已有成功的例子。据介绍,公元1592年后,日本入侵朝鲜失败,朝鲜建立“北关大捷碑”。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将此碑掠夺到日本,几乎与唐鸿胪井碑同时期被掠走。
从1970年开始,韩国民众就积极努力地要求日本归还“北关大捷碑”。经过长达近35年的努力,2005年5月,韩国政府正式要求日本归还此碑,同年日本正式将此碑归还韩国。
“被掠走的历史文物,曾经属于中国,现在却存放在日本,给中日关系带来严重的伤害,于情于理于法都不适宜,理应物归原主、完璧归赵。”王锦思说,我国的唐鸿胪井碑比韩国分量更重,体积更大,时间更早,意义也更巨大。
他表示,如果通过民间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归,联合会还将参照韩国讨要“北关大捷碑”等国际先例,请求政府出面,“唐鸿胪井刻石到今年整整是1300年的历史,我们希望它能早日回来。”
追问
1
此次追讨预期如何?
希望很大但仅是开头
童增认为,如果中国不要求,日本可能就会遗忘了,认为文物真是自己的了,但是如果不断地要求归还,至少也能让日皇明仁先生知道,他的皇宫里有抢来的中国文物。某一天,为了促进中日友好关系,为了两国不再发生战争,他可能就会有种姿态,把文物主动归还中国,这都是有可能的。文物这笔账是迟早会算的,我们只是开了个头。
2
此次追讨有何难处?
系新课题但欠缺经验
童增认为,此次追讨和以往追讨的难度都差不多,作为中国的民间组织和相关部门讲,对于追讨文物,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具体如何追讨,怎么做、政府怎么参与,我们的经验应该说还是比较欠缺的。
3
对方不作回应咋办?
通过国内国际共施压
童增称,我们肯定会通过国内国际对他们施加压力和要求,只要压力足够大,呼声足够高,他们肯定会处理的。我们要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到底,直到把文物追讨回中国。我们要做好长期准备,追讨文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是漫长的过程。
4
是否应花钱买文物?
应伸张正义要求归还
童增认为,用钱去购买被抢文物是不应该提倡的,对于被抢文物,我们必须拿着伸张正义的武器去要求归还,无论是国家出面还是民间出面,必须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侵略行径、强盗行径,这样才能预防他们不要重蹈这种行为。
链接
唐鸿胪井刻石碑
唐鸿胪井碑是唐朝时期的文物,系一块重逾九吨,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使鸿胪卿崔忻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长安,路经旅顺都里镇,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于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刻石一块,永为证验。
1895年,清军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方亭,护卫刻石。1908年,日本军队将刻石、护卫亭作为日俄战争战利品掠走,藏于日本皇宫至今。(陈荞 杨艳萍)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