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向污染宣战要“真刀实枪”的干

05.06.2014  10:36

  今年的“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向污染宣战”。(《温州日报》2014年6月4日)

  今天就是“6·5”世界环境日,每到这个节日,世界各地庆祝的内涵更多的不是欣慰和快乐,而是责任和严峻,由于人类过度的发展和破坏式发展,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等十大环境问题,“6·5”世界环境日是纪念日、反思日更是揪心日,不沉重和不痛苦不足以引起思想的重视和行动的紧迫。

  “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向污染宣战”,污染就像一个幽灵,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在,触目惊心的水污染,无处不在的土壤污染,随处可闻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噪声污染等,让我们的环境变得不再和谐美好和气喘吁吁,当发展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一切的发展都显得那么不值得和不值一提。

  曾几何时,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我们拥有湛蓝的蓝天,那么多的白云,那么清新的空气,那么清澈的水源,那么美丽的家园,但是,又曾几何时,当我们日益富裕的时候,却失去了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于是不惜代价拯救环境,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物质充盈了,但是环境恶化了,曾经不珍惜的蓝天白云和清风和清水,如今变得那么样的奢侈,先污染,后治理,后受罪,这样的发展账和环境账究竟是怎么算的?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迫切需要改变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的包容性增长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方式,核心内容是以结构为核心促进发展的均衡化。从经济发展史看,虽然发展的非均衡是绝对的,但是促进结构均衡化发展一直是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包容性增长的过程,而结构调整则一以贯之。注重经济结构、城乡结构、生态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均衡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追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实现绿色GDP,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包容性增长,说句实在话,它的落脚点还是落在增长上。发展是硬道理,就像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发展。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不能采用原来的方式发展,按照科学的方式发展。既要保证生态能够可持续,收入分配能够保证大家能接受,社会公平。同时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来推进有效的发展。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

  今天,当人类面临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时候,在人们重新审视人和自然关系的时候,认识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必须承担人对自然进行保护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而这种义务和责任的形成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全新的文化,即生态文化。把传统文化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生态文化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功能,从而建设崭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构建,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人与自然不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美丽中国”需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有了生态文明建设丰富的细节论述,让绿色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扎实的前进脚步,生态建设细节指导越丰富,行动落实就越有力,“美丽中国”愿景就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