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听招呼的“佳话”与不听招呼的“丑化”
近日举行的杭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的重点工作推进大会上,一段30分钟左右的曝光视频让不少与会者坐不住了:该市重要出入口、杭州绕城高速南庄兜收费站,被无证摊贩集聚“包围”;城西交通繁忙的留下入城口,周边荒草丛生,附近农贸市场还有火灾隐患;修建已有“年头”的城站火车站,候车大厅天花板有的地方吊顶脱落,整个大厅找不到一处无障碍设施……相关城区一把手表态,将积极整改,加快治理。(《人民日报》11月2日)
杭州市四套班子能一起参会向城市管理顽疾“开炮”,“自揭家丑”之举确实表现了当地主要领导“治乱”的决心。但候车大厅天花板吊顶脱落之类的“琐事”,何以需要全市大会郑重其事地去督办?城市治理中,到底该怎样发挥新闻媒体等舆论的日常监督功能?
这30分钟“丑陋画面”,是“大会组织方专门委托当地电视媒体暗访拍摄”的,是因为要开这次专门治理大会,才有计划有安排地“揭”出来的。而类似这种“自揭家丑”,这几年特别多:海口、桂林、银川、南宁、扬州、汕尾、昆明、南昌……有太多城市“邀请媒体自揭家丑”,从而上演“治理城市顽疾的决心”的佳话。本来,地方媒体对所在城市的生存环境,有着天然的敏感,行使“啄木鸟”一般的监督权本就是应有之义,何以现在每每要“被邀请”才去曝光?为什么“无证摊贩”之类细枝末节式弊病的治理,要轰轰烈烈、郑重其事地开大会才能进入“可治理”的轨道?
我们一些城市自我治理的“生态”,恐怕还存在不少问题,远远没有形成自我净化的良性循环,神经末梢还很不敏感。有些基层政府部门,对媒体“找茬”特别反感,动辄上纲上线“给本地形象抹黑”;某些治理不力、不作为一旦见诸报端,相关领导就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给面子”。这导致很多城市顽疾“顽固”地沉淀下来,等到要“创卫”“创文”了,或者像杭州这样被国家旅游局通报批评了,“大领导”坐不住了,才不得不“高射炮打蚊子”:庄严的大会、沉痛的表态、快速的行动,上演一段“有高度”的自我揭丑的“佳话”。它的背景,则是媒体不听招呼、自行揭丑会被视为“丑化”,是很多地方媒体正常的监督空间不断被窄化被弱化,对身边很多困扰民生的话题也开始缺少痛感,关注乏力。
不是说杭州高度重视城市管理顽疾不好,而是希望提醒城市管理者,要致力于良性监督生态的形成,懂得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要洞悉到某些政府与当地媒体的“过度和谐”是非正常的,不能把“相安无事”当成和谐的最高境界,要能在某种动态中管理城市。一方面是很多地方大员,希望对城市顽疾保持一定的监督压力;另一方面,在海量信息冲击的时代,地方媒体也应在参与改善地方群众生活环境中形成“存在感”,那么,就不该被某些“面子文化”“部门利益”所遮蔽,让明睁眼漏的“候车室里天花板上的吊顶脱落”,长年累月地落满尘埃,直到轰轰烈烈地开一场大会才能直面。轰轰烈烈的一次行动,注定没有经常性、常态化的“润物无声”那么有韧性。
在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执政思路中,地方媒体应该被进一步“赋权”,担负起社会自我净化的责任,克服监督受限、监督乏力的阻碍,撇掉畏手畏脚、林林总总的顾虑,对于城市管理的“揭家丑”,听招呼、听安排的监督是“佳话”,“不听招呼”、没经过安排的监督则是更大的“佳话”——是城市治理常态化与责任担当日常化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