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启东:少年暴戾“根”在生命教育缺失

20.08.2014  10:34

  7月30日凌晨,有精神障碍的52岁的李艮库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上闲逛,被多名未成年人围殴致死。记者了解到,参与打人的共7人,其中最大的嫌疑人仅仅16周岁,最小的3人尚未满14周岁。南留庄中学政教处一名老师称,该校两名初一学生也在上述7人当中。(8月19日《京华时报》)

  读过此消息,又让笔者联想起6月份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柏树乡柏树村8岁男孩被11名学生群欧致死的事件。精神病人李艮库也好,被群欧致死的8龄童也好,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给被害人家庭、害人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其实,未成年人欧人致死的事件网络屡有曝光,因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要痛定思痛,更须深刻反思。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既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未成年人欧人致死,折射出了生命教育、学校法律教育的缺失和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淡薄。

  未成年人群欧他人,往往是缺乏生命意识和法律意识,一旦有人视打人为乐趣,提议并带头打人,而其他未成年人则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觉得你能打我也能打,以致欧人致死。而这些未成年人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本应是学生就游离于校外。这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其实,学校、家庭、社会都放松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学生很少甚至看不到违法犯罪分子被严惩的案例,根本就不知道“杀人是要被枪毙的”,没有形成震慑作用。

  学校方面,学校被应试考试的“紧箍咒”牢牢控制,应试考试指挥棒让学校只顾抓学生学科成绩,忽视了生命教育、法律法规。尤其是有的学校对学习成绩差平时表现差的“双差生”,没有把教育责任往学校扛,而是推给家庭和社会,甚至把这类差生驱出校门,使他们成了社会上的“小混混”。

  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多是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低不懂得怎样教育和管孩子,有的对孩子失去信心简直就不管,有的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有的对子女溺爱,有的对子女粗暴打骂,有的对子女自由放任。缺乏关爱,缺乏教育,使他们产生了人格缺陷,缺乏爱心,缺乏同情心,一旦有“小混混”拉拢,就容易走上邪路。

  社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西方文化的进入,尤其是网络影视中宣传色情、凶杀等内容的泛滥,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还有不少未成年人经不住诱惑,沉迷于网吧、游戏室,尤其是在校学生在那里结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也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游戏中的人物“死后还有血,还可以还生”萦绕着学生思维,斗欧时还把自己置身于网络世界,不知自己闯下大祸。

  因此,要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齐心协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督管理,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要砍断应试教育指挥棒,让学校从追求学生学科学分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绝对不能把差生赶出校门;其次,学校要把生命教育、法律教育、安全教育摆上重要的教育教学日程,让学生牢记“打人犯法”,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第三,要教育学生戒除网瘾,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要科学地运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