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江西查获吸毒人数年均增50%以上 吸毒人员低龄化现象明显

27.06.2015  00:59

人民网南昌6月26日电 (肖成)6月26日是第28个“国际禁毒日”。据江西省公安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江西省每年查获吸毒人员数年均增长50%以上。2014年,江西查获吸毒人员数首次突破2万人次,新增吸毒人员1万4千多人。截至2015年6月25日,江西省在册吸毒人数77136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共计49490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64.2%,吸毒人员低龄化现象明显。

本网在采访中发现,合成毒品成为危害青少年的主要毒品类型,80%以上青少年吸毒者在不知道合成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食毒品。预防毒品蔓延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合成毒品迷惑性强易泛滥 青少年成最易受毒品侵害的人群

一位长期奋战在江西禁毒一线的民警告诉本网,当前合成毒品滥用现状令人担忧,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青少年涉毒形势严峻,合成毒品滥用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最主要人群。

曾经在我们工作实践中查获的最小吸毒人员仅为14岁,从去年开始已陆续查获多名零零后的吸毒人员。”该位禁毒民警说,在新查获的滥用合成毒品人员中,25岁以下青少年已近一半,这些人大多都有复吸查获记录,最频繁的曾在两年中被查获6次。他们中80%以上滥用的是冰毒(麻古)和氯胺酮(K粉)。

据介绍,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合成毒品,几乎就是专门为爱刺激、追潮流的青少年“量身定制”的,青少年对此几乎没有抵抗力。比如,不少种类的合成毒品被披上了娱乐化的“糖衣”,全面渗透进青少年K歌、蹦迪、开Party等娱乐活动中。

与传统吸毒者不愿公开、羞于见人相比,“嗑药”、“嗨吧”、“溜冰”、“打K”已成为不少青少年追捧的“时尚”。 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娱乐糖衣”,明晃晃的吸毒行为,被包装为很时髦、偶尔玩玩没啥问题的“娱乐新花样”,许多青少年慢慢卸下了对毒品的防备。

实际上,合成毒品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它的危害性相比于传统毒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相比鸦片、海洛因等传统麻醉毒品,合成毒品多以化学合成为主,会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致幻或中枢抑制作用更强,也更易成瘾。

80%以上青少年吸毒者在不知道合成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食毒品

在吸毒者中,由于无知、好奇、被他人引诱而吸毒的青少年比例最高。

而在青少年吸毒者最初“品尝”第一口毒品时或多或少是受到一种不健康心理的驱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如此轻易走上“毒途”呢?

有分析认为,在吸毒者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吸毒者中,很多人最初只是为了盲目满足对毒品的好奇心而“偷尝禁果”;在农村,误以为吸毒能治病,而将毒品当作药品使用;在城市,误以为吸毒能治病,能减肥,能使人轻松或促进睡眠而染上毒品。调查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有80%以上是在不知道合成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食毒品;有不少人因为交友不慎,轻信他人的谎言,被所谓的“朋友”、“哥儿们”恶意引诱,或是由于贩毒分子的蓄意引诱教唆而上当受骗步入毒途;在吸毒人群中,因受到挫折而自暴自弃吸毒成瘾的也为数不少;等等。

还有分析认为,家庭矛盾的长期存在和激化是导致家庭成员吸毒的直接原因。家庭矛盾一旦激化,往往严重伤害彼此间的感情,使家庭成员出现沮丧、懊恼、怨恨等情绪,不少吸毒者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吸毒上瘾的。

有禁毒专家表示,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使家庭成员产生自私、自傲或自卑、自弱等心理,有的因离家出走或交友不慎而被引诱吸毒。父母离异、家庭解体,尤其是父母离异后对子女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会使一些青少年因失去家庭的温暖产生自卑、孤独、怨恨的心理而吸毒。

此外,有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本身对禁毒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自身对毒品的知识和危害知之甚少,造成了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空白。

加强禁毒教育迫在眉睫 青少年千万不要去尝试“第一口”毒品

毒品猛于虎,人人当警惕!而要真正有效预防和减少毒品的蔓延,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毒品在吞噬着涉世不深的下一代,加强禁毒教育迫在眉睫。”禁毒专家认为,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教育部门与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来,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把毒品的危害原原本本告诉他们,帮他们增强远离毒品的心理防护能力。

禁毒民警告诫,永远不尝“第一口”毒品。他表示,对待毒品,绝不能有丝毫的好奇心、冒险心和侥幸心理。为了终生远离毒品,不论出于什么动机,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坚定地把握住自己,千万不要去尝试“第一口”,千万不要因为好奇或一时冲动吸食毒品。

禁毒工作事关社会中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做好禁毒工作是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义务。”禁毒专家表示,成功挽救吸毒者,仅靠政府是不够的,还要靠全社会包括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关心。“当看到有涉毒不法行为时,要立即举报,勇敢站起来同其作斗争,配合政府打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当发现身边的亲友有吸毒行为时,在举报公安机关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劝阻,同时也不要歧视他们,要帮助、教育他们早日戒除毒瘾。

除了禁毒宣传、提高大家对毒品的抵御能力以外,相关部门还要花大气力打击毒品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创建‘无毒社区’,让青少年在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成长。”该禁毒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