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军:小学开设哲学课是哗众取宠

28.08.2015  10:21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讲讲你为何不快乐?”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近日,有报道称,江苏扬州梅岭小学今年秋季将开设哲学课,并将其作为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与语文、数学同等地位。有人认为,哲学有益,启迪心智应从娃娃抓起;也有人质疑,哲学晦涩难懂,小学生学哲学,教育的坡度和起点明显过度抬高与提前了,难脱揠苗助长之嫌。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课?或许对于我们大部分成年人乃至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来说,都不能轻易地给出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尤其是该要怎样将“哲学”这个概念跟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解释清楚,恐怕更是难上加难。那么造成大部分成年人对“哲学”一知半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有关的哲学知识?或者说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小便接受系统的哲学思维教育?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

  大部分成年人都对“哲学”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如果我们硬要将其归咎于“没有从小培养”,并以此为理由就要从三至六年级开设哲学课,笔者以为恐怕是矫枉过正了。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管新华提出三个问题来分析小学生是否应该开设哲学课:首先是开什么哲学课?“哲学是一级学科,体系庞大,包括中国古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哲学等,有必要设计出适合小学生的哲学课程。”其次,目的是什么?“通过哲学,宏观上可以学到世界观、方法论等知识,微观上可以解决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但小学开设哲学课,必须弄清哲学课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最后,哲学课怎么开?“我国一般在高中、大学才开设哲学课,因为哲学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才能理解。如果小学开哲学课,课程深度与教学方法势必要做出较大调整。”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加深了多少?那么小学生又能理解多少?莫不是“你不说还好些,你越说我越糊涂”?

  或许,作为尝试开设哲学课的梅岭小学来说,其初衷确实是很好的——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通过哲学课和小学生聊聊人生,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可是,“聊人生”就是哲学?这恐怕也太不把“哲学”当回事了吧?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讲讲你为何不快乐?”对于这类问题,其实在现有的小学课程中,“品德与社会”就有系统的阐述,而人生、理想、因果、矛盾、精神与物质等等哲学问题也自始至终都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所以,笔者以为,对于小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在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一直并不缺失,并且能以最适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润物细无声”式地浸润着他们的思想和灵魂。或许由于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者(教师、家长、社会等)选择了有意无意地忽视,导致了孩子们的思维走向僵化,成长误入歧途,但这毕竟并非课程设置之错,而是我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出现偏差的原因。

  哲学思维毕竟不同于哲学,这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味地以素质教育的名义,站在“人生”的高度,而将“哲学”课程强加到小学生头上,恐怕终究还是难以逃脱哗众取宠、形式主义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