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军:认清自我,走最合适的成才路

07.01.2015  11:58

  6年前,周浩考入北京大学;3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在北大期间,周浩想转学却不能如愿,也休学一年打过工。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期间,周浩的经历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公众眼里,技校和北大相差实在太远。不少人认为周浩是北大的失败者,因无奈而退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日,周浩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赛项项目的冠军,即将成为一名技师。(1月5日《中国青年报》)

  在众人看来,北京大学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进入北大就预示着成功的未来,但在周浩看来,北大却并不适合他,因为他从小喜欢操作机器,而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理论课比较多,完全不能发挥他的兴趣特长,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尽管名气、师资等条件与北大不可同日而语,却正是最适合他成才的摇篮。无疑,周浩的与常理完全背道而驰的选择却正是来自于他对自身的清醒认知,不为名气所累,不被世俗眼光所左右,正是这种自知、勇气和决心才能真正助他走向成才、成功之路。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却仍有太多人不能清醒认识自我,盲目追求众人所谓的名校、名师,最终得到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例如,许多的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为了孩子的“成才”,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往城市学校,但是为了负担城市高昂的消费,父母不得不放弃亲身抚养,外出打工,最终导致大部分孩子变得性格乖张,无心学习,“成才”之路变得无限迷茫。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初中毕业即将升入高中阶段,无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兴趣,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普通高中才是成才的阳光大道,想尽千方百计托关系、找人情、交高价等把孩子送往普高学校,最后却是孩子因无法跟上高中课程,造成厌学、逃学、厮混等恶习,不得不提前“毕业”,走向社会,而家长的“美好愿景”又变得遥遥无期。殊不知,诸如此类“拔苗助长式”的行为恰恰因为“不合适”而断送了许多孩子的真正成才路。

  自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实在是难。学校要自知,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情况、周边环境等做好自我定位,走最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办学道路。教师要自知,就是要根据自身的学识水平、性格特点,锐意进取,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名师”。家长要自知,既要从自身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实际条件出发,又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切忌“为不可为之事”,因为逼迫式的教育无异于饮鸩止渴。学生也要自知,当然,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因为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行为也受制于父母亲人,所以,社会观念、教师的正确导向——既引导家长、又引导孩子——也就变得异常重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名牌大学毕竟数量有限,而通向成才、成功的道路却有万千条。关键在于怎样认清自我,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孩子成长成才的道路,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家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远见卓识去识别,去引导,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少走弯路、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