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军:“闻味辨学生”的老师不能止于调侃

30.01.2015  12:43
原标题:周卫军:“闻味辨学生”的老师不能止于调侃

  原标题:周卫军:“闻味辨学生”的老师不能止于调侃

  孩子们都睡在特别简陋的床上——要么是铁架子高低床,1~1.2米宽的床上通常睡两个孩子,或者干脆就是大通铺;房间里没什么随孩子性格的摆设,好些宿舍甚至连窗帘和储物柜都没有;食堂的饭菜谈不上有营养,比起蛋奶,孩子们更爱吃辣条、方便面这些富含添加剂的零食;许多宿舍的厕所用不了,也没有热水。以至于有老师形象地总结:“闻味道就知道哪个是寄宿生。”这是教育公益组织歌路营发布的《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当前农村寄宿生情况的描述片段。(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笔者一直以来工作于农村中小学校,并多年参与学校寄宿生管理,仍然被《报告》的描述震惊了,并且内心深处感到了隐隐的不安。震惊的是《报告》所描述内容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农村寄宿生的生存现状实在令人堪忧;不安的是觉得我们在对寄宿生的管理和付出上确实还做得远远不够,过于刚性而忽视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心理感受和精神需求。

  其实笔者作为农村孩子,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到参加工作,就一直都在住校——从农村小学到初中再到小城市的师范学校。原本对寄宿的生活、学习之苦有着切肤之痛,但是到了自己当上教师,却没能将其转化为对学生从身心上的真正关爱行动,为此,笔者深感羞愧。愈是读报道,此尴尬、此羞愧之情就愈甚。

  或许有人会觉得笔者有点矫情,因为当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的现状也确实让老师们深感力不从心。在笔者所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几乎就不知道专职生活老师是怎么回事,担任寄宿生生活、学习、心理辅导乃至保健的都是学校领导、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老师们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一般都还要轮流分担对寄宿生的辅导和生活管理任务,尤其是班主任更是几乎所有工作日寸步不离,其压力可想而知。由于绝大部分农村寄宿生都是留守孩子,管理难度成倍增加,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老师们将大部分的精力都付诸于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安全、纪律管理之上,偏重于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从而忽视了对他们的生活管理和心理关爱。这些都是现实,是老师们即使意识到不足却也深感无奈的事实。所以,当面对调查,老师们仍能“心安理得”地形象总结:“闻味道就知道哪个是寄宿生。”或许说此话时,他们也会感到一些尴尬,感到一丝不安,但他们一般也会认为这不应当尽是他们的责任。

  其实不然,正如《报告》指出:“人的心理健康必须要有自由的滋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富有生机与创意的校园生活,是可以在任何时候,从任何小事上开始的。”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之所在,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那么我们又怎能再以调侃的语气来说“闻味道就知道哪个是寄宿生”呢?

  所以,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老师,必须要从心理到行动上做好转型。我们不能仅仅做一个学生心目中不苟言笑、权威十足的老师,而是更要做学生的亲人,做他们的朋友。不仅需要对学生提出纪律、安全、成绩上的刚性要求,而是更要从生活小事的点点滴滴上做起,给学生父母的关爱亲情,给他们家庭的温暖,尽量让他们能够摆脱留守的孤单寂寞而心有所属。当然,要做到这些,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可能真的很难,但这却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真正荣誉之所在。或许只有在付出之后,再回首往事之时,我们才会感到无愧于生,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