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84周年 不抵抗政策蒋介石让谁背了黑锅

18.09.2015  19:25

  “九一八”日寇入侵张学良的家园,张为什么不保卫自己祖业,赖以立身、发迹的基地,抵抗日寇入侵呢?看来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拙作曾稍提到,就被中国大陆著名的图书收藏家龚明德先生热情的推荐:“在新出版的《劫蒋者之梦》一书中有很精彩的分析。”[1]本文对张学良在“九一八”期间准备如何自处,期待什么样的结果?他的策略?以及什么是“不抵抗主义”等等,进行认真的探讨。

  一,“九一八”期间的“列国志

  中华民族是一个最不崇拜英雄的民族,清朝衰落后的几十年军阀割据“土壤”,繁殖了像张作霖之类的军阀,以及相应的军阀“文化”:唯利是图,无任何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有奶便是娘,一日多变,翻云覆雨,为了个人的权位,不惜出卖国家的主权。“九一八”期间中国并不是统一的国家,南京中央政府“政令不过五省”,其他地区都为武装割据者霸占的“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独立王国”。这样“独立王国”中,除了以张学良与韩复渠为代表的传统军阀外,还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权力狂。

  直到“七七”全面抗战后,武装割据者们仍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像韩复渠这类军阀,所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危亡。当侵华日军进攻山东时,韩复榘却公开对其部属说:“我们有这些部队,到哪里都可以自立;带着民生银行,到哪里都有花的,也有吃的。只要有了枪、有了钱到哪里都能站得住脚。”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韩复榘不是抵抗日军入侵,而是保存实力,弃地逃跑。1937年12月22日,日军只有1000多人从周村以北黄河渡口和济阳间过了黄河。蒋介石得知韩复榘有撤退的迹象后,给韩复榘发了十万火急的电报,命令他不得放弃济南。但就在蒋介石发电报之时,韩复榘已经逃到了泰安。12月27日,日军占领了济南。

  12月28日,韩复榘得知济南失守和日军乘胜追击的消息后,仍继续逃跑。蒋介石又发急电,要韩“死守泰安”,但韩已经跑到了济宁。蒋介石得知,十分气愤。不久,青岛也沦陷在日军手中,数千万山东人民便陷入灾难的深渊。

  韩复榘在外敌面前一再退让的同时,密谋反中央。日军占领南京后,国民党政府迁驻武汉,并准备退入四川。韩复榘认为这是反蒋的大好时机,便与四川军阀刘湘密谋倒蒋。刘湘时任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并任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与韩复榘一样,为了保持他的军阀地位,拼死阻挡国家统一,以能继续称王称霸。中央政府有迁入四川的打算,这是刘湘最不愿看到的,便产生了拒蒋入川之意。在这种情况下,韩复榘与刘湘一拍即合,两人之间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电报往来十分频繁,并互派心腹奔走在韩、刘之间。他们的计划是:刘湘派川军封闭中央政府入川之路;韩复榘本人率部队转至南阳、襄樊、汉中一带;宋哲元各部撤至潼关以西。完成上述部署后,韩、宋二部击蒋背后,形成对蒋夹击包围之势,然后向全国通电联合倒蒋。在外敌入侵,连首都南京也被敌人占领,国家民族危在旦夕,韩复渠等军阀所想的仍不是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而是夺权,这就是军阀与军阀文化。在探讨张学良在“九一八”时期的策略时,首先应知道张学良这类军阀在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时,究竟都在想些什么?

  毛泽东是另一类武装割据者,比传统军阀韩复榘更恶劣的危害国家,竟与外敌一道谋害自己祖国,公然喊出“打倒中国,保卫苏联。”还要“让日本多占地,才爱国。否则变成爱蒋介石的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