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安书记对《感恩,我的母亲……》一文作出批示

18.06.2014  17:11

6月18日,校党委书记周智安对我校知名校友、著名作家孙海浪写的《感恩,我的母亲……——向母校呈送“人生作业本”感怀》一文作出批示。

周智安书记在批示中指出,此文感情真挚,热情奔放,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母校的一片炽热情怀,对我校师生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请宣传部、团委、学工处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宣传励志。(刘群)

感恩,我的母亲……

——向母校呈送“人生作业本”感怀

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师校友   孙海浪

一跨进母校“南昌师范”的门槛,就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我回来了,与母亲一脉相承的“调皮儿子”回来了。是向母亲交一份答卷、送一部分“作业本”来的。

哀哀父母,生我劬我。”这是《诗经》的一个经典;“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这是《诗经》的一句警言。祖上训诫,说得多好:母亲生我,多么劳苦;没有父母,哪有依靠?

我的母亲,南昌师范;我的依靠,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何为依靠?说来话长。今天我来母校,诸位称之为“作家赠书”。卑人以为,非也!我是为感恩而来,为答谢养育我成长的母校而来。

南昌师范”是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我是南师59级62届普三3班毕业生。在1959至1962年的学习生涯里,我向老师交过无数次作业,政治的,语文的、数学,还有音乐、美术等等。南师的老师无数次不辞辛劳,在我那涂鸦字迹里修修改改,圈圈点点,呕心沥血,心力交瘁。不断勉励我百丈竿头,更进一步,使我学如登山,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又回来了,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

在此,我赠给母亲的《八大山人》、《井冈山下种南瓜》等著作,是我走出校门之后,遵师教侮,躬体力行。晨钟暮鼓,含英咀华;风尘仆仆,四方漂泊;是我用心血与生命书写的部分“作业本”,交给母校,敬请母校党委书记周智安等领导及老师批改、圈阅——

因为,南师曾是我人生第一步的起点;

因为,南师曾是我“青春成长期”的生命依靠;

因为,南师曾是我寻梦、追梦、圆梦的“人生初蒙”;

因为,南师曾是我展开想象彩翅,自由飞翔的蔚蓝天空。

我是个师范生,我为此感到骄傲、自豪。

时间定格在(1959——1962)“三年困难”时期。

回忆起来,多少甜蜜与喜悦,多少天真与浪漫,多少痛苦与心酸,甚至还有那无数荒诞可笑、迷茫无知,却又是蓬蓬向上、幸福美好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然而,在这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往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依旧是教我、勉我,鞭我、催我,疼我、爱我的辛勤园丁!

还记得语文老李传梓那苍劲有力的粉笔板书;还记得郭述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述;还记得凌骥飞老师表情富丰的手势示范;还记得李树红老师率我们赴南昌市郊朝阳洲农场,师生打成一片挑水、施肥、种菜的火热场景……

在那遥远的尘封记忆里,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很多。但让我终身难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母亲举一反三传教给我的恩爱、仁义、道德,礼仪、谦让,以及无私的付出、知足与感恩,还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意志,“大丈夫以信义为重”,“身可折而士不可辱”的生命尊严,还有那以诚相待、能伸能屈的容忍与气度!

卑下虽江郎才尽,但笨鸟先飞。从我走出母校大门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做,埋头苦干,自强不息地做,并努力做得更好。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老子、孟子和孔子正站在我身后;

因为,母亲正站在家门口翘首期望;

因为我在思索对我母亲的回报;

因为,我无论走到哪里,那怕在那纷飞的风雪或迷茫的雾霭里,我都能时而不断地隐隐听到,听到母亲那亲切呼唤:“崽啊,你在哪里?快回家来吃饭啊……

我告诉我的母亲:“娘啊,请你放心!我的心没有‘玩疯’。我一直在做,埋头苦干,自强不息地做,并努力做得更好!

今天,五十三年前从你的怀抱走出的莘莘学子回来了。他没有负罪而归,没有空手而归,而带着这些“人生作业本”回来了。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是指一定的方向。母亲教我所去的方向是,当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我尊照母亲的示意这样做了:在南昌实验小学任教两年;1964年调南昌晚报任记者、编辑;再后来是在省文联创办并主编全国第一张儿童文学报《摇篮》、《微型小说选刊》、海南省《槟榔花》文学杂志,直至后来被聘任为“专业作家”等等。

我就这么一步一步走来,风风雨雨,坎坷坷,踏歌吟唱,爱人以德。一路上,我虽走得很艰辛、很困苦,但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很稳健,很潇洒、很快乐。我要微笑着,坦然地对母亲说:“在外面,挺好的。

弹指一挥间,五十多个年头就过去了。正如李白诗中所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总是要老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和变化。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然而,人一辈子活到一百岁,不多;活到一百二十岁,很少。我们怎么能一天到晚沉溺于烦恼与苦闷之中呢?

人生暂短,生命可贵。我们怎能忧思不已呢?我以为,我和我的校友们都应该胸怀远大,立身根本,为国为家建功立业。这才是我、你、他应该追求与向往的。

从2010年12月至2014年6月,我用三年多时间完成了62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勃》(即将出版)。

在这部作品中,我曾有一段“母子对话”的描述,写的是王勃遵父示意,在外“从医道真”游历数年后,返回龙门老家。正是大年三十夜的一个黄昏。他骑马飞奔入村,遥望阔别数年的老家,“张灯结彩,高高挂起了无数盏大红灯笼。再走近村来,村中每个角落,笑语嚷嚷,人声杂沓,鼓声隆隆。人们把爆竹点起来,处处烟雾弥漫,都在为大年三十夜而忙碌。

母亲见儿子回家过年,乐得不可支。父亲率全家人依照辈分在祖宗牌前跪下,拈香拜祖。吃过夜年饭,父母兄弟围坐在火盆边“守岁”,叙说今昔——

母亲见老三春风满面,气色很好,便问儿子说,子安,你虽在外劳碌奔波,看来身子骨还挺结实的,难道果真在曹先生那儿学到了“延年益寿”的道法?

王勃深情地端详着母亲,发现她脸上有些憔悴,眼睛与眉毛之间,隐约现出明显的黑圈,眉峰轻轻地蹙着,让儿子感到心痛,便问:“娘,你比以前瘦多了,是否哪儿不舒服?

母亲应道“还好”。父亲插话说,你娘还不是常为家事操劳,牵挂你们兄弟三个。

这时,母亲笑道,人总是要老的。王勃接道,娘言之有理,我们将来也要哀老啊,这是自然规律。曹先生曾对训导,“人生如草木”,“人体若四季”。

父亲考问儿子“此话怎说?

王勃说人的一生,幼少年为“春季”,这有道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亲燕啄春泥”,正是一个人汲取万物精华、欣欣向荣的成长期;中青年为“夏季”,“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是人的施展才华、蓬勃兴旺时;青壮年为秋季,“悲哉秋之为气”,这个时候的人赏到了人世间的甜酸苦辣,已经逐向成熟了。到一个人进入老年期,自然就是冬季了。“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孝子王勃劝母亲多多保重身体,长命百岁。

福峙叹道:“老三这话我爱听。是啊,人老了,就该静下心来,安神养老,反思过去,总结教训,贻传后人。

这是我在拙作《王勃》中,对王勃与他的父母兄弟一段亲情的具体描述。在作品出版之前,我先在此“发表”一下,通过这段对话,以表达我对母校的感恩与怀念。

是的,人是四季,春夏秋冬。正如母校走过百年身后留下的一个个足迹。你瞧我这位白发苍苍的慈母,她老人依旧那么阳光、快乐,坚贞、倔强,那么仁爱、平和。多好!

啊,我的母亲也长得更结实、更高大,更美丽了。

昨天,她摘下了稍显破旧的“中专”童帽;今天,换上了“大专”的青春服装,明天,明天她老人家又做什么呢?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我的母校来了一位新书记周智安先生。周书记毕业于大学中文系。他王佐之才,盛名鼎鼎,扶植文化,标新立意,曾是我昔日的挚友。在他以前任职之地,在文艺圈、在老百姓中,为作家艺术家做了诸多好事、实事。爱民之风,颂传西湖,浩然正气,皆有口碑。为了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明天,周书记正率党政班子成员,方兴未艾,春风又生,正在为母校增添“专升本”的彩翼奋发、向上。我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顺应新一轮改革大潮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在明天实现!

我的母校,朝气蓬勃,青春常驻,永远年轻!

由此,我想起了王勃。盖世奇才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结尾中,留给后世一段精彩的警言(拙作《王勃》引用典故):

“我们所能够依赖的是,只有君子或通晓事理的人,才能够见机而作,通达事理,知晓天命。

年纪老迈,志气应当更加豪壮,怎能在白首之时改变自己的坚定信念呢?境遇艰难,意志越发坚定,不能放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也觉得清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也依然欢乐。北海虽然遥远,乘大风便可以到达;晨曦般的青春岁月已然逝去,但珍惜夕阳一样的黄昏岁月为时不晚。

王勃临风伫立于滕王阁,极目远眺,向世人如此调侃道:

汉代的孟尝高尚纯洁,却空有报效国家的雄心;晋朝的阮籍放荡不羁,怎能效仿他遇穷途而痛哭?

母亲,我要对你说。我长大大了、成熟了,我付出了,略有收获。

我不哭,我要笑。因为,笑比哭好。

              2014年6月13日凌晨5时半起床

              匆草于参加“著作捐赠活动”之前

附:

孙海浪   简 介

孙海浪   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江西演艺协会副主席、省艺协影视家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西省八大山人研究会副会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八大山人》、《王勃》(即出),长篇小说《带火的银剑》、《乞丐王》、《逃离孤儿院》;电视剧《代号‘红蝙蝠’》、《自我起诉》。《钟声》系列纪实文学三部曲:《中国小太阳沉浮录》、《倾斜的童工世界》、《离异家庭子女的自白》及报告文学《我就是上帝》;散文随笔“生存智慧”丛书《大漠上的脚印》等五册;论著《和中学生谈写诗》、《五十年写作的回忆》。诗集《金色小铜号》、《彩色的星》、《江西好地方》和《井冈山种南瓜》等。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