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李强:面对“职业困局”,当如何突围?

27.05.2015  12:00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者看来,当下社会声望最高的5个职业依次是:科研人员、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78.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职业的社会声望一般或较低,41.3%的受访者不愿意子女从事自己现在的职业。(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职业的社会评价作为公众对不同职业认识和评价的风向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各种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调查显示的社会声望最高的五个职业中,要么是享受高薪待遇,要么是工作稳定抑或技术含量极高的职位,这种职业评价的单一化和分裂化现象需引起重视。诚然,科研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是国家建设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样,法律人对国家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有着不可替代的用作,但同时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基层职业却未获得社会的一致认可,如,家政服务人员、按摩师、服务员、司机、导游等等,对他们来说,这显然有失公正

  对大部分求职者来说,工作不仅作为养家糊口的饭碗,更代表着相对应的社会地位。饭碗的含金量高,意味着工资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说明职业获得感更强、走到哪都受人尊敬,倘若能兼得两者,那便“完美”了。现实中,这种“完美职业”的诱惑力极大,很多人为了“追求”它,在未对其他职业作深入调查了解的情况下便盲目“跳槽”,最终陷入各种“职业困局”,在不同职业、不同行业间游离。

  如果破解这种“职业困局”,并防止职业“围城效应”的出现,职业人需要思忖,相关部门也得重点应对。

  对求职者而言,需确定自身定位,目标的制定要贴近实际。尤其是刚踏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在职业规划时首先要清楚自身定位,包括特长、技能、兴趣、爱好等基础性信息,只有找准了定位才能把握职业生活的正确方向。其次,职业目标的制定要贴近实际。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出了校门就想要成为一名大学教授,而不是一名辅导员,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在充分认识自身能力的前提下找到符合实际的目标,并逐步去完成,才可以为更高的目标积累经验、打好基础,才可以提高职业幸福感、增强前进的动力。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努力破除各种职业“潜规则”,用法治搅活人才流动机制。调查中,41.3%的受访者不愿意子女从事自己现在的职业,这也是部分在职者对“潜规则”无可奈何的现状。“寄生”在一些行业身上的“潜规则”不但抵消了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更堵塞了正常的人才流动渠道,比如,在一些机关部门里面升职对员工来讲是大事,这要是放在企业本来是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业务能力强、办事稳重、工作积极的候选人理应顺利升职,但现实中的“潜规则”是,想升职就得花钱、就得送礼,这种“潜规则”让参与者心寒,更让旁观者厌恶。只有利用法治的“利剑”斩断各种各样的“潜规则”,让“潜规则”变为“显规则”,用法治织密权利的牢笼,让在职者看到职业的未来和前途,提升职业的认同感,最终保障人才流动的活力充分涌动。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值得令人尊重的地方,我们应多点实际行动,少点空想幻想,静下心来,爱上自己的职业。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