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切莫等百姓倒逼市长治污

03.06.2014  18:00

  “我们的水环境面临挑战,COD(化学需氧量)全国环境容量承受能力是740万吨,但是全国第一次污染源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实际排放量有3000万吨;氨氮环境容量不到30万吨,但我们实际排放量达到179万吨,都是好几倍的差距。”5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介绍。(6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

  “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位市长的话听了真让人为他捏把汗,从政绩观来说,不管是否出于真心,市长还是把老百姓的意见挂在嘴边,几百亿埋在地下,效果肯定没有做成高楼大厦来的光鲜。仔细推敲,市长说的也没全错,但是,老百姓的真正想法是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位市长恐怕没有认真的思索。

  近年来,老百姓对环境治理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单纯的追求温饱,追求经济增长,转而更多的关注自身的居住环境,从浙江温州多条河流污染严重,群众用“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表达不满,到江苏省淮安市柴米河边的陈女士带着一瓶河水走进了电视台直播现场,并当场向淮安市环保局局长下跪,请求其尽快治理柴米河,甚至发展到厦门、咸阳市民用“散步”的方式阻止PX项目在当地的开工,都说明环境问题就是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环境工程就是民心工程、良心工程,几百亿埋在地下换来地上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老百姓怎么会看不到呢?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之后,环境的欠账开始显现出来,然而环境治理的困难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有专家估计,我国过去10年的环保投入大致在3万亿元到3.5万亿元之间,而对照国外的治理经验,要实现治理目标,环保方面投资至少需提高到每年GDP的3%以上,按2013年GDP约56万亿元计算,即年需投入约1.68万亿元。

  照此看来,就算按照市长说的政府投入几百亿埋入地下,对地区的环境治理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在政府主导下治污,不能单靠政府投入资金,还要市长们在治污理念上超前、方式上合理,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环境治理的资金引进、环境污染的责任划分等规则,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在准入条件、税收、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为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引入第三方治污,就是将本地区的治污任务交给专业的治污企业,工厂专心生产,政府只起到监管裁判员的作用,如燕山石化公司在委托威立雅专业化处理污水之后,每年可以节约运行费用超过600万元,由处理后的污水建成的牛口峪水库环境优美,俨然一个休闲胜地。

  三是强制实行环境污染保险制度,早在2007年1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我国的环保污染责任险开始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然而由于保费高,出险率低,导致很多工厂不愿意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政府就面临群众的问责,因此应当强制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政府在税收、费率上适当优惠,那么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能及时给受害群众予以赔偿。

  治理环境是民心工程,市长如果真是把群众的呼声放在心里,就应该主动作为,而不是群众用“请游泳”、“下跪求治污”、“散步”的方式倒逼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