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适时建立城市生态预警系统

11.09.2015  20:07

  中国城市已经全面进入生态建设时期和局部生态盈余期,但生态化仍处于“初绿”阶段,天蓝水净地绿仍然是居民追求的理想自然环境。

  这是记者从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下称“报告”)发布会上获悉的,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

   生态城市”成城市发展主方向

  报告指出,自1971年“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明确提出“生态城市”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将城市作为一个人类生态系统加以协作研究,“生态城市”正逐步发展为全球性共识,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生态城市建设也因此成为各国的发展目标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在发布会上说,生态城市建设与治理成为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需要,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最大的民族工程和时代要求。

  “建设与评价生态城市既不能割断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也不能想当然地脱离城市功能再造生态环境。很多城市非常关注绿皮书的评价分析结果,生态城市建设在国际环境中的重要话语权已经初步建立。”胡文臻说。

   生态城市建设需警惕“伪生态

  报告披露,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凸显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并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战略,但是与这种良性发展不协调的是,违背自然规律、超越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建设的“伪生态建设”或“伪生态文明建设”在局部范围出现甚至蔓延。

  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举科告诉记者,有人认为“生态城市”就是制造人态自然,打造“生态城”、“宜居城”、“山水田园都市”;有的认为应借鉴国外先进案例,只有花大价钱才能建“生态城市”;有的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标准。

  除了存在认识误区,还存在建设误区。一些城市政府对社会文化的各种片面理解,导致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有的地方崇洋媚外,大量复制甚至抄袭西方著名建筑,一时间假“白宫”、假“凯旋门”再现中国;有的地方盲目复古,大规模恢复“唐城”、“宋城”、“明城”,劳民伤财。“诸如此类的做法,是用一种人工文化生态破坏当地原有的文化生态,有悖于生态文明理念。”刘举科说。

  此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伟平介绍,一些地方在生态文明旗号下,今天植草坪,明天改花园,后天栽大树。这种生态生态折腾不但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而且成本巨大,显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适时建立城市生态预警系统

  报告提出,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管理运行中频发的生态事件依然存在;雾霾天气、空气污染、水污染治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带圈之间、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建设很不平衡,差距比较大。

  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例,报告发布的2013年中国284个城市生态环境排名显示,有119个城市健康等级是很健康,占整个排名城市的41.9%;有146个城市健康等级是健康,占整个排名城市的51.4%;有13个城市健康等级是亚健康,占整个排名城市的4.6%;有6个城市健康等级是不健康,占整个排名城市的2.1%。

  2013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全国284个城市中有25个城市排名并列第一,占所讨论城市总数的8.8%,这25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都是365天。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北京市的空气优良天数只有176天,全国排261名。

  针对我国当前依然存在的城市管理运行中频发的生态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重大损害,报告建议,必须适时“建立城市生态预警系统”,以有效预防、化解和应对城市生态风险。记者王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