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只有一名教师和一个学生仍然坚守——江西“微小学”见闻

30.05.2014  17:36

    新华社南昌5月30日电 题:哪怕只有一名教师和一个学生仍然坚守——江西“微小学”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卉、赖星、陈子夏

    在江西农村,散落着一个个乡村教学点,规模微小,常常只有1名老师和十几位学生,甚至只剩下1师1生。但正是这些“微小学”里的乡村教师们,开启了这些孩子最初的知识之旅,延续着农村的教育“血脉”。

     吴小平:把自己当做33个娃娃的母亲

    在宜春市万载县白水乡永新小学丰新教学点,3间平房和一片长满青草的操场组成了1座“微小学”。

    为了集中优质资源,提高办学效率,2005年,当地撤销许多村级中小学,在乡镇建立6年制、9年制的中心学校。而为了确保低龄儿童就近入学,在农村地区还保留着一些教学点。

    51岁的吴小平是丰新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她有33名学生,其中一年级9人、学前班24人,他们共享一个教室。每当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时,学前班的娃娃们练字写作业,其他时候则反过来。吴小平说这是“复式教学”,她一人负责语文、数学、美术、活动等全部课程。

    虽然一个人带着这么多孩子“累得很”,但这并不妨碍吴小平对工作的热爱。她1979年初中毕业就成了1名老师,初心就是“喜欢这个职业,喜欢小孩,觉得他们特别天真可爱。

    “压本子的手是左手,握笔的手是右手。”吴小平在活动课上教学前班娃娃们分辨左右。“别灰心啊,我们再来一次,要记清楚老师教的。”说话间,她语气轻柔。

    放学后的下雨天,孩子会围坐一起听她讲故事,等待家长来接;若迟迟不见家长来,她就把学生送回去。留守的孩子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吴小平就会用自己的电话帮孩子们打给爸爸妈妈。

    孩子们虽然不长于表达,却也时刻不忘老师对他们的好。一年暑假,听闻吴小平摔伤眼睛的消息,学生们买了冰棍结伴去看她。一个孩子担忧地问:“老师你的眼睛还看不看得到我哦?看不见了,我给你买眼镜。”“看着他们天真的小眼睛,我特感动。”吴小平说。

     郑正印和龚伟珍:1师1生师徒情

    在距万载县370多公里外的抚州市金溪县左坊镇后龚村小学,55岁的郑正印是这里唯一的老师,8岁的龚伟珍是他唯一的学生。师徒两人上演着现实版的“一个也不能少”。

    郑正印1978年高中毕业后任教于后龚小学,是校园由热闹变为寂静的见证者。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着父母进城上学,留在教学点的学生越来越少。而龚伟珍父母常年在四川成都打工,年老多病的祖母无法送她到更好的学校上学。

    在曾经坐着三四十学生的教室里,现在只摆着一张“三拼一”的桌子,构成了孩子的课桌与老师的讲台。即便只有一个学生,郑正印也不马虎。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周一到周五的课表,还有每天的作息表。

    龚伟珍成绩很好。数学课上,郑老师在黑板上的演算出现了错误,小姑娘发现后,郑老师不好意思地连忙改过来,师生二人都呵呵笑了。这是龚伟珍难得一见的笑,长期跟奶奶住,没有同伴,龚伟珍变得有些内向,对陌生人的询问几乎没有回应。

    “她就像我的孙女一般,只是性格有些孤僻。”放学时,郑正印送她到校门口,叮嘱她注意安全,目送到看不见后才离开。

    不过,下学期龚伟珍就要升四年级,而后龚小学只有三年级。她的去向成为郑正印关心的问题,“送她到父母身边对她的成长可能更有利。”他说,当唯一的学生升学之后,这所学校可能就从此停办了。

     强化师资力量:延续农村教育血脉

    多数乡村教学点位置偏僻,教学条件简陋,教师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一辈子扎根在此,平均年龄50岁,正逼近退休年龄。农村教育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我还有4年就要退休,如果自己身体允许,我愿意继续为孩子们服务。”吴小平担心,自己退休后,若没有新老师入校,孩子们的教育将成大问题。

    “即使都有新的老师入校,但每年也有退休的老师,因此净增加不大,所以师资力量一直很缺乏”。永新小学校长郭平艳说。

    远离城市,意味着教学点难以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资源。与此同时,国家教育资金投入是按照学生数量下拨的,这对农村教学点十分不利,很多教学点学生数量太少,简单地按照生均经费标准投入,远远不能维持一个教学点的正常教学。

    在丰新教学点,课桌都是上世纪80年代留下来的,黑漆直接涂在墙上就成了黑板。郭平艳表示,希望改善教学点办学条件,一是教学设备要改善,二是师资力量要跟上。希望能有一些年轻的、高学历的老师到教学点来任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