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云课堂”│品读经典原著,筑牢《原理》实践教学之基——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线上实践教学工作点滴

09.04.2020  17:21

2020年1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的老师陆续准备返乡过年。他们的行李中有一样共同而特殊的物品,那就是书——马列经典原著。“带几本书回家”是原理教研室教师近年来约定俗成的一项软制度,时刻不忘品读原著这个活动早已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又从老师内部的自觉讨论到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品读讨论。就算是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假期,教研室的原著品读实践教学活动也从未停止。

2017年,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原理与基础教研室更名为原理教研室,由王诚德、胡显、尹晶晶等多位专兼职教师组成。这是一个成立不到三年,主要由青年教师组成的年轻团队。谈到开展原著品读活动的初衷,原理教研室主任王诚德老师认为:“一切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经典都可以理解为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思想原料’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咀嚼’继承一切优秀的原著思想遗产,作为我们青年师生‘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思想原料’创造新精神财富的借鉴。新时代,我国青年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深受价值多元的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青年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地满足我国青年安身立命的思想需要,如何更加自信地将经典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如何提高我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水平,在我看来,原著品读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无疑是对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句话,青年师生需要原著品读,同样,原著也需要根植于青年师生现实生活当中去。


每周二上午九点到十点是原理教研室老师们品读经典的固定时间。就算是春节,这项活动也从未间断,活动的地点从会议室搬到了线上读书群。老师们对这项活动都十分支持,从寒假开始至今,从来没有出现过老师缺席的情况。原著品读活动并不是随机播放的留声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有内心挣扎的青年师生聚集在一起精心打造的一项理论实践教学活动。谈起这个活动的整个设计过程,王诚德老师表示,“最初是教师利用集体备课进行小范围尝试,后来通过总结辅导答疑具体经验,再结合师生课程座谈会大家的需求想法,大家集思广益一步一步地总结出来的。现在已经渗透到了课程教学具体环节、实践教学任务当中去,还有一部分同学利用周末时间参与课程的品读活动,从点到面,从面到体,原著品读活动得以良性运行。毕竟自己看书时难免受到思维的限制,而讨论则能碰撞出思想的新火花,既是一种有益的交流,也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对于读书品读交流会,胡显老师如是说。


随着本学期线上教学的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课程也实现了高效转身。从2月11日开始,原理教研室成立了“原理教研室线上备课小组”,大家实现了在线的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老师们的讨论随时进行,不分白天黑夜,时常是凌晨一两点,还有老师把关于线上教学的新想法发到群里,其他刚结束工作的老师也会立马给出回应。这期间,老师们最大心愿就是能够让线上教学质量和线下教学质量同样高。其中,讨论最激烈的一次,当属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话语风格之争。有的老师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侧重经济与哲学,恩格斯侧重军事与自然,但有的老师认为两者本为一体,不需要再划分。双方秉持不同的意见,虽然引经据典但都无法说服对方。于是,老师们暂时将讨论告一段落,各自去查找资料,再将资料共享到群里,然后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毕竟,线上的讨论远不如面对面的交流来得顺畅。老师们先是打字交流,但是打字的速度比不上大脑思考的速度,于是群里的新消息变成了大段大段的语音。后来,老师们又觉得语音也无法完全表达清楚自己内心所想,商讨过后干脆直接开一个在线品读会议进行交流。虽然,直到最后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风格之争也没有定论,但是这个讨论的过程却让老师们各有收获、直呼过瘾。这不仅仅是一次原著品读会,对于老师们来说,更是一次思想交流与思维碰撞的机会。

如今,课程的教学已经步入正轨。虽然不能进行师生面对面的“原理”课程学习,但是关于经典原著的品读与探讨却仍旧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每次上课前,王诚德老师都会以一段经典原著作为课堂的引言,再让同学们结合经典谈自己的冷暖感想和生活经历。当每一位同学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之后,王诚德老师都会给予适当的点评,确保学生的想法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原本枯燥的课堂,就由同学们讲述的一个个小故事串连起来,学生们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聆听到了早已熟知的同学心中“陌生的心路旅程”,最为精彩的是大家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觉到“经典原著在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18电子商务班洪燕同学谈到:“以前上课发言不积极的同学都吐露了自己的感受,这让我很惊讶。”其实,早在上个学期的原理课堂上,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题,王诚德老师就组织过一次主题为“人类与疫情抗争的历史过程”的讨论课。从阿兹海默、帕金森、琴纳等等,大家发现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抗疫史”,只不过当时大家都没有料到,“理论照到现实”这样快,课程刚刚结束,新型冠状病毒会席卷全球。然而此时的同学们已经对人类疫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就多了一种更加平和冷静的自觉态度。    

尹晶晶老师认为:“经典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其实先人们大都已经经历过了,读经典不一定能让我们背诵多少句经典,但起码能让我们站在更高处观瞻全局。”王伟老师的线上实践教学非常强调同学们之间的集体交流,卞桂平老师则更注重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衔接,喻厚伟老师则强调原著品读要结合“自身思想的原创”。同在备课组的胡显老师对于品读经典也有着不一样的体会,她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课程开始前,她就找来了一些经典原著的电子版分享在教学群中。她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通读经典名著的方式去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她还要求每位同学都要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录一段朗诵的短视频”。胡显认为:“这个朗诵的过程就是学生们与经典零距离接触的过程。朗诵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还需要写一份4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每一份作业胡显老师都会亲自批阅。因为班级众多,学生人数众多,她的批阅工作一直就停不下来”。胡显老师表示:“与其用生硬的语言去灌输经典,倒不如让学生亲自去名著中感悟。通过朗诵、写感想等方式,让学生们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通过一段时间的线上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同学们已经逐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知识与学习要领,一段段经典的原著思想正在渗透进在线课堂当中,一份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任务书》正在有序地完成。先前同学们对于原理课程的认识也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甚至有很多同学都盼着“早日面对面地集体读一篇原著”,还有一些同学把原理课比作“思想之光”“发现了真实的自己”“从未如此读书却不知道累”“更加爱国”“比玩手机游戏有意思”等等。如今,教研室的老师们还是会经常在备课群里交流上课的感想和技巧,原著品读也还在正常进行,“我们下一步将会结合劳动实践教育,围绕原著品读积极积极拓展探新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高效活动,目标就是让同学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这样一支由青年教师组成的南工教师队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在全身全心全情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青年师生一起在原著品读中汲取力量,互相传递,最终让我校原理课教学充满了非凡的魅力。 (学生记者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