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资源型城市的明天在哪里?

09.12.2013  21:12

  底特律破产

  汽车之城底特律正式宣告破产。底特律悲剧,是依靠单一产业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仅黑龙江就有11个城市之多,产业单一是这些城市共同的最大特征。如不居安思危,从长远考虑加快城市产业多样化,底特律的今天,也许就是这些城市的明天。

  美国

  汽车王国底特律“悲情”破产

  当地时间12月3日上午(北京时间4日凌晨),经美国联邦破产法官史蒂文·洛兹裁定:底特律市符合联邦破产法第9章的相关规定,符合申请破产保护的资格。

  至此,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汽车王国”正式宣告破产,它也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城市。

  在不少专家看来,转型过程中过度依赖单一的产业发展,结果带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风险,加上地方债务的高企让底特律入不敷出,多重因素最终迫使其走上破产道路。

  “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大规模地修建办公楼、体育场馆、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刺激经济的增长,让底特律过于依赖单一行业。”长期关注城市经济学的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施蔷生说,这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先行的模式,违反了城市多元化的本性,最终成为美国汽车业衰落的受害者。

  “制造业优势丧失,没有替代产业和多样化产业,城市单一产业的弊病很快就暴露出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坦言,底特律正是如此: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的产业,很难快速适应经济转型,尽管其城镇化速度很快,但只是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为以后埋下隐患。

  此外,族群之间的不融合导致大量白人搬出,人口的锐减和城市活力的降低,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底特律在走向衰败后,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基建和城市更新改造赢回复兴,不料却使得债务问题恶化加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说,“底特律现象”说明,在经济趋弱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留住人才,留住高净值人群消费,“就这点来说,他们在城市建设上确实有很大的缺陷。

  “我国地方债务形成和底特律有本质区别,城市也不会破产,但值得借鉴的是,还是要抓住地方发展的特色,留住企业、留住人才、留住有消费能力的人。”孙立坚说,地方政府怎么发挥特色来吸引大家,这是问题的关键,否则很容易造成企业流出,最终陷入债务困局。

  德国

  重工基地鲁尔区华丽转身

  昔日繁华的“汽车王国”最终上演无奈破产的悲剧,而曾与底特律一样遭遇发展瓶颈的德国鲁尔区众多城市,却实现了华丽转身。

  鲁尔区的转型并不是由于泡沫经济,而是产业结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造成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煤炭储量急剧下降、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城市环境越来越差,终于爆发了煤业和钢铁危机。原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导致多数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之后德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逐步在当地发展新兴产业,发挥鲁尔区内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现在鲁尔区的煤矿数量已经从1957年的140座减至7座,煤矿工人从47万减少到4万;钢铁厂从26个减少到4个,从业人员从30万下降到不足5万。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取代煤钢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其中仅服务业就吸引了该地区64%的从业人员,总人数高达95万。

  鲁尔区的转型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样本,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协调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并提供资金扶持,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其次是“有破有立”,改造传统产业,并且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北威州曾出台“鲁尔发展纲要”,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类似于中国的“关、停、并、转”,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

  第三要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北威州规定:凡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当地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

  第四点就是“以人为本”。面对大量的失业者,政府及时有效地提供了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是居民不再大量流失的必要因素。

  最后一点是城市的文化建设。这点也许看起来不那么紧迫,但它会成为地区发展更深层的推动力。2010年的欧洲文化首都,除了匈牙利的佩奇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之外,就是以埃森市为中心的德国鲁尔区。这也是第一次由一个地区而不是一个城市获得欧洲文化首都的称号。这里生活着来自171个不同国家的人们,鲁尔区呈现出的兼容包并的氛围让移民们能够建立起归属感,从而愿意在这个多样社会生活和工作。

  中国

  67城市转舵

  迫在眉睫

  3日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下称规划)显示,我国67个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被列为衰退型城市,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在中国,与底特律发展模式类似的城市不在少数,同样面临着转型阵痛。

  其一:“单一产业”依赖型。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说,主要包括依赖钢铁或石油的东北老工业城市,依赖低端外贸制造业的部分沿海城市等,将来“日子都不好过”。

  其二,“大干快上”超前型。长期关注城市经济学的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施蔷生说,快速城镇化中一些城市“大干快上”,通过“大修基建”试图激活城市活力,最终可能创造出一座座“鬼城”,政府债台高筑、土地却闲置浪费。

  专家认为,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刘士林认为,中国城市要想延续自己的繁荣,需要实现两点:其一,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既有主业也有副业、既有优势资源又有后手的均衡发展;第二,进行城市发展的中长期预测,“不要把所有本钱都压到一个事情上,要有‘备案’。

  “底特律更新改造的失败说明:城市不是建造出来的,而是应该去依靠产业和人。缺乏产业支撑,就算设计一流也最终只是一座鬼城。”施蔷生说,新一轮城镇化要特别注意产业规划,真正让钱流向有地方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中央政府不应是简单地用钱来摆平已有债务,而应阻止地方盲目投资扩张,形成新的不良债务,“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坚决不投。”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