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唢呐传入安义县 鼎盛期有两千演奏者

18.03.2015  20:11

安义县先后荣获全省“唢呐之乡”和全国“唢呐之乡”称号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强的民间吹管乐器,为大众所熟知。

  近年来,安义唢呐屡获殊荣,安义县先后荣获全省“唢呐之乡”和全国“唢呐之乡”的称号。在安义唢呐三百年的发展史中,吹响了七十多个古曲目,催生了两千多名从十几岁到八十多岁的唢呐手。安义唢呐因其独特特点,广受省内乃至全国人民喜爱,县城内只要有婚丧、开业等活动,就必有它的身影。近几年,频频获奖的安义唢呐,从小天地走上了省内外的大舞台,造就了安义唢呐的辉煌。

   三百多年前,唢呐传入安义县

  唢呐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在金元时代传至我国中原地区,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广泛流传于民间,其制如喇叭,八孔,首尾以铜为主,管则用木,也称“唢叭”、“号笛”等。

  “安义唢呐出现在清朝初期。”安义县文化馆书记李菁告诉记者,据民间唢呐艺人讲述,三百多年前,安义唢呐最早出现在黄洲廖庄村,后逐渐传播到全县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周边县区的一些唢呐艺人纷纷前来拜师学艺,如奉新县、靖安县、永修县、新建县、湾里区。

  据安义县的唢呐老艺人讲述,在清朝初期,湖北有两个王姓民间艺人,他们行乞至安义县,靠杂耍卖艺为生,然后便落户在黄洲廖庄村。“他们死前,将吹唢呐的技艺传给他们的儿子。由于长时间同本村村民接触,彼此之间有了感情,他们的儿子便将吹唢呐的技艺传给村民,逢年过节的时候,吹一吹,热闹一下。久而久之,附近的村民便纷纷前来拜师学艺。”李菁如此说道。

   鼎盛时期全县有两千名演奏者

  “我小时候就听说,早些年,有很多湖南人来咱们安义学唢呐。”今年已经69岁的李中尧是安义县的一位民间艺人,他们家的唢呐技艺已经传承了四代。

  一条潺潺的潦河穿安义县而过,潦河南边和北边的居民因为声声唢呐连在了一起。李中尧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他的父亲李三保就在安义县收徒教授唢呐技艺,“那时候无论是潦河南边还是北边,还有永修等各地都有人来咱们这里学唢呐,我父亲带的徒弟就超过一百人。

  由于家里吹唢呐的浓浓氛围,李中尧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从2岁起,就跟着父亲和他的徒弟们四处演奏。“2岁的时候,虽然我什么都不懂,但我父亲就把我驮在肩膀上,带着我去参加别人家的喜事。主人家付表演费的时候,也会给我包个小红包。

  李中尧告诉记者,上世纪30年代时,一场喜事的唢呐表演吹下来大概能收到1块多钱,到了40年代左右,就能收到2块多钱了,“那时候的2块钱相当于现在的四五百块钱,我还记得那时连猪肉都只要两三毛钱一斤。

  唢呐艺术在安义发酵传播了数百年,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才算是最鼎盛的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义吹唢呐的艺人最多,粗略估算,应该有两千人左右。”李中尧说,一场喜事得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演奏,而他最多的一个月,被请去表演20多场。

   最为齐全的唢呐队伍包含近十种乐器

  据了解,最初安义唢呐演奏时,只有大唢呐和小唢呐,后来发展到了由6名艺人共同演奏,包括大小唢呐各一支、小堂鼓、大小锣和小钹。“咱们安义唢呐最大的特色就是发展到后期,民间的打击乐器和弦乐配合唢呐的演奏,能够演奏完整又有层次的曲子。”李菁介绍道。

  如今,安义唢呐已经发展为一支完整的民间吹打队伍,最为齐全的唢呐队伍中包括大小唢呐各两支、两支长号、大小堂鼓、大小锣、大小钹,同时配上曲板、竹笛、二胡等乐器,在吹奏中,既突出了唢呐高亢的旋律,又体现出打击乐和弦乐悦耳、动听的音调。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迎合大众的欣赏口味,我们还会配上铜管、萨克斯这些西洋乐器”,李中尧介绍,一支标准的唢呐表演队伍也由原来的6个人发展到8个人,但由于表演者人手时常不足,一个演奏者常同时负责多种乐器,最少的一只唢呐演奏队伍只有4个人。

   曲牌和配器都有整套严格的规定

  安义唢呐吹奏的曲牌和配器也是有整套严格规定的,喜庆时吹奏《高腔》、《十月怀胎》,吹奏时配上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器,营造热闹的气氛,给人以欢快、祥和、幸福的感觉。悲哀时则吹奏《上岗台》、《孟姜女》,营造深沉、缓慢的气氛,给人以痛切心扉、肝肠欲断的感觉。

  “《高腔》就是咱们安义独有的特色曲目,每逢闹新房,都一定会吹上一曲,唢呐声一起来,主人家就开始放鞭炮,气氛特别欢快。”据了解,安义唢呐吹奏时还可以发出抖音、打音、颤音和装饰音,例如最广为流传的曲子《高腔,小桃红》,原本传统吹打曲调《小桃红》吹奏时节奏缓慢,而在安义唢呐艺人的加工下,吸收了民间传统曲调中的锣鼓点和打击乐,使新版曲子的曲调更加丰富,旋律更加流畅。

   12人录制唢呐磁带热销省内

  起初,唢呐吹奏的曲调较简单,也仅仅用于家庭自娱自乐,后逐步走向社会,如:做屋奠基、上梁、修谱、寿诞、店铺开张、进香祈愿、祭天求雨、结婚、丧事等都要请一些唢呐手来热闹一番。据李中尧回忆,在1979年,他们唢呐队12个人录制了一盘名叫《唢呐吹奏》的磁带,没想到居然在江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本来我们只是闲来无事录的磁带,谁知道最后连九江一些县城的红白喜事都在用。

  正是因为历史传承下的风俗习惯,在安义,就算请唢呐队的价格高昂,但家家户户只要是有红白喜事,就算再没钱都一定要请艺人来吹一场唢呐。“家里有婚丧,不请人来吹个唢呐,在乡亲面前颜面上都过不去,所以就算家里穷,生产队也会帮忙出钱请吹唢呐的艺人来操办一场。”李中尧感叹道。

   唢呐传承人已86岁高龄,期待后继有人

  安义唢呐音色豪放、刚劲,不仅让唢呐这种民间乐器登上了大雅之堂,也逐渐形成了地域风格。近年来,安义唢呐在全国大赛中频频获奖,安义唢呐艺术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义县也荣获全省和全国“唢呐之乡”的称号。

  然而,李中尧等一批安义县的老艺人们也有着自己的担忧,“现在学唢呐的人不多,年轻人来学也大多是学几天就荒废了,还在演奏的艺人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都在担心,这唢呐要怎么传下去。”安义唢呐传承人陈尚连已经86岁高龄,他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批年轻的徒弟,能够把安义的唢呐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新型娱乐形式出现在农村生活中,逐渐削弱了唢呐的演出地位,全县唢呐演奏艺人逐渐减少,“现在全县只有50支左右的唢呐队伍,加起来也就只有两三百名演奏者,民间唢呐的传承已然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李菁介绍。

  据了解,为使安义唢呐这个民间乡土文化的瑰宝绽放新的光彩,安义县成立了“唢呐艺术协会”,并通过举办唢呐艺术培训班,培养青少年队伍,筹备唢呐艺术后备力量,推动这一民间文化的传承。(记者 蒋雅楠 黄之昊 首席记者 万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