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唯凡:“官员独董”是利益熏心在作祟

16.07.2014  16:20

  去年10月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下发以来,A股上市公司掀起独立董事离职潮。据记者统计,300余家上市公司已发布近260名独董的离任公告,其中“官员独董”120名左右,但也有不少上市公司的“官员独董”依然在职。(7月14日新华网)

  什么叫“官员独董”?首先要搞清楚“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又叫外部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通俗地说,就是不在公司任职、不参与具体事务、没有公司股票,却能为公司出谋划策的人。从2001年起独董制度引入中国上市公司,曾经作为监督高管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利器,也被寄予了厚望。而今,实际执行过程中完全却变了味,很多上市公司热衷于聘任退休官员和知名学者做独董,这些人拿着高薪,但真正直接能为企业出谋划策的独立董事就很难说了。

  退而不休任“独董”,老领导们的余热算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官员退休后,仍可凭借着前领导的身份在另一个领域“大展拳脚”,可谓“风光无限”,这无疑也是很多人所期待的“公务员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企业讲究利益,在这些高官身上挖掘“余热”、“余权”、“余威”和“余网”为自己所用应该是他们的根本目的。所以,在利益与权力诱惑下,这些“高官独董”们应理性作为,切莫被牵着鼻子走上了歧途,弄一个晚节不保。

  高官退休后到企业就职,最易出现“权力磁场”和“权力期权”两种现象。所谓“权利磁场”,就是指虽然官员已经退休,但“余威”仍在,可以利用其固有背景和人脉网络,为企业牟利,向相关政府机构施压,权力如同“磁场”并未消失,严重干扰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而“权力期权”,就是官员在位期间“不谋其政”帮助企业并未收取费用,退休后任职该企业,作为一种变相的“回报”,相当于一种“预约受贿”。

  警惕“官员独董”防止他们发挥余热效应就应该规范好企业和政府“两面手”企业要遵循正常的市场秩序,公平竞争,使公司发挥最大效益,不要寻求官员余威的侥幸心理;政府机关要对此类老干部“伸手必捉”,严打这种扰乱市场行为,清理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终结官商勾结、权力通吃的“生存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