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商家套顾客货款骗取信息 秒杀背后藏风险

11.11.2014  12:36

    经常参与网购的消费者都知道,普通的网购远远不如“秒杀”来得实惠。然而,“秒杀”背后的风险和陷阱你可知道?业内人士透露,不良商家常利用“秒杀”活动,套住顾客的货款,骗取买家的信息,甚至在链接页面植入木马程序,非法盗取顾客钱财。

     看似实惠

    2元秒杀蛋糕券 规则商家说了算

    近日,南宁的陈先生投诉称,他于9月9日在某网站上购物时,得到一次参加“抢宝”活动的机会,即花2元钱“秒杀”一份在国贸中心商场后街某蛋糕店的代金券。“秒杀”成功后,他拿到的这份代金券上显示,有效期至11月9日。

    在10月28日至11月1日期间,陈先生多次拨打蛋糕店的电话,打算预约领回蛋糕,但商家所留的手机号码总是关机。直到11月3日,陈先生才发现这家蛋糕店已经关门装修。他担心装修会耽误代金券的使用,便又拨打了网站的客服电话,询问该蛋糕券该如何处理。

    客服人员回复称,陈先生的代金券已经过期,让他仔细查看。陈先生打开当初“秒杀”活动的网页,果然见到页面底下有一条不起眼的“温馨提示”:“自购买之日起30天内有效”。陈先生这才发现,按该条提醒,自己这张蛋糕券早在10月9日就已经过期。但他又认为,活动中网商和蛋糕店共给出两个有效日期,到底以哪个为准?他认为,活动规则不应由电商一方说了算,商家对活动的单方解释,是有失公平的霸王条款。

     擦亮双眼

    商家乐推“秒杀”可能只为赚人气

    南宁的网店经营者韦威透露,很多网店推出的“秒杀”活动,其实并没有多少实惠给到顾客,只是为了赚取人气而已。比如,商家将产品推向“秒杀区”,即可获得较高的浏览量,从而带动销量;另外,通过“秒杀”活动还可获取顾客信息,开发潜在客户。

    卖家以顾客的“眼球效应”来拉动销售,却往往将顾客的利益置之脑后,甚至出卖顾客的利益。韦威说,特别是在网购高峰时段,参与“秒杀”活动的店铺和商品很多,店铺信誉和商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这其中不乏有卖家借“秒杀”之名,设置陷阱以赚取利润,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秒杀”活动进行诈骗。

    南宁市民吴小姐喜欢网购,参加一次“秒杀”活动后,其手机竟不断收到广告短信,其中不乏诈骗短信。她认为,自己参加“秒杀”活动只是抱着尝试一下、过把瘾的心态,对商品质量原本就不抱太大期望。现在个人信息遭致泄露,她才后悔莫及。

    近日,南宁的王先生看到一则100元“秒杀”价值899元手机的广告,心动之下随手点击了链接,没想到打开的竟然是一个钓鱼网站,银行卡号、密码和动态口令全都被对方套取,账户里的2000余元也被盗一空。

    据工商部门相关人员介绍,由于网络“秒杀”缺乏相关监管,不良商家趁机浑水摸鱼,将过期产品、滞销品等摆上货架,让消费者蒙受损失。公安部门也介绍,消费者盲目购物、一哄而上的心态,常常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利用“秒杀”活动设置陷阱,实施诈骗。

     理性购物

    少些盲目与冲动远离“秒杀陷阱

    广西消委会有关人员提醒,网络“秒杀”活动迎合了消费者想买便宜货的心理,常让消费者在盲目状态下冲动消费。因此,消费者在遇到所谓超低价“秒杀”活动时,最好先问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些商品;其次,在“秒杀”前,一定要跟卖家充分沟通,最好要求对方出具实物图片,弄清交易细则,并认真比较“秒杀价”与商品平时的售价有无差异,优先选择一些参与消费者保障计划的商家。在购物过程中,消费者还要注意截取宣传网页,保留聊天记录,妥善保管订货清单、发货凭证、发票等购物凭证。

    警方建议,广大网友参加“秒杀”活动时,要增强自身防范意识,网络交易时不能只盯着商品的优惠幅度,而要选择正规、信誉好的网络交易平台。对一些不知名的网站、网页和链接,不要轻易点击、下载。平时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安装网络安全软件,提高计算机自身安全防护能力,给网络购物增加一道安全“屏障”。

     常见“秒杀”陷阱

    1.“秒杀”到低价商品,却要付出超高运费。

    2.“秒杀”价看似实惠,却远远高出市场价。

    3.“秒杀”的商品需要捆绑消费,带来二次消费。

    4.“秒杀”的商品质量存在缺陷,使用后才发现问题。

    5.“秒杀”的商品不提供“三包”服务。

    6.“秒杀”后卖家迟迟不发货,套牢顾客的货款。

     常见“秒杀”骗局

    1.以正规公司或组织的名义制作一个虚假网站,发布大量低价物品“秒杀”广告,通过谎称受害人“秒杀”商品成功等信息,让受害人向其指定的账户打款,骗取财物。

    2.制作大量与某个知名网站相似的“秒杀”钓鱼网站,诱骗受害者进入,受害人一旦在该网站页面填写银行账户、密码等信息,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3.通过大量发布“秒杀”广告,骗取网民点击其制作的网站,并在网站“秒杀器”软件中暗藏木马病毒,进而控制受害者的电脑,从中窃取个人及企业相关信息。

    4.一些专玩猫腻的“秒杀”网站,通过欺骗网络消费者充值购买“秒杀币”、“代秒”某些商品等行为,骗取网民钱财。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作者:蒙进煌 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