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注册世界第一”也是监管压力

16.03.2017  22:17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3月10日介绍,我国目前商标累计注册1237万件,每年的申请量和注册量均占世界第一位。目前全国地级市开设了56个商标代理窗口,企业无需到北京来,可以直接在代理窗口提交商标申请。目前,约80%的商标都是通过网上申请的。(3月10日 新华社)

  商品申请量,商品注册量,都是世界第一。这确实是一个可喜的成绩。这至少说明两个利好。一方面,说明品牌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了,商业战争其实就是品牌的战争。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品牌发展到了一定的层面,经济发展进入了火热的时期。

  但是,“商标注册世界第一”也不仅是成绩,更是一种压力。

  世界第一的商品量给监管带来了难度,各种侵权行为多发。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品牌,会被恶意模仿,误导消费者。比如你叫“小保姆”,他就叫“小保母”;你叫“银鹭”,他就叫“银就”;你叫“核桃露”,他就叫“核桃雾”,加上商品多使用连体毛笔字体,让消费者难以分辨清楚。“商品世界注册量世界第一”,无疑也因为商标多了,给监管带来了难度。商标侵权行为不能再被我们漠视了。

  由于审批门槛太低,在审批的时候出现了“恶意申报”“抢先注册”的尴尬。比如说,前段时间六小龄童就反映,社会上有很多人在使用“六小龄童”商标,而尴尬的是,这些商标都是正规审批的,涉及很多行业,食品、服装、文化方面都有人在使用。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没有去注册,或者说注册的种类没有实现“完全覆盖”,而被他人“恶意注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制度的漏洞。

  我们坚持的是“谁先注册就属于谁”的游戏规则。一如抢先注册了“非诚勿扰”的那位市民。问题是,“六小龄童”四个字,“非诚勿扰”四个字,究竟该属于谁,不是明摆着的吗?审批环节的漏洞需要堵塞。

  而更应该思考的是,注册了如此多的商标,成为了世界第一,而效益是不是世界第一,品牌能力是不是世界第一?我们国内如此多的商标,其实很多都是闲置起来的,有些商标注册了N年了,到如今也没有真正用于商品之上,而是沉睡在“资格证书”里。可以说,即使是已经被使用的商标,真正形成影响力的,真正成为大品牌的,真正在世界上叫得响的也不多。

  这需要想办法提升商标的价值,让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否则再多的“世界第一”又能如何?

  “商标注册世界第一”不仅是成绩更是压力。如何保护商标、保护知识产权、提升经济价值,越来越重要。别在“商标注册世界第一”自我陶醉,只有“世界第一”远远不够。

  文/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