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眼神,能把江难救援看成"办喜事"

09.06.2015  19:33

  “东方之星”号6月1日出事后,中国社会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能有多少人被救出,以及什么具体原因导致了这一重大灾难等核心问题上。对第一个问题,其实人们从一开始在心底深处就是悲观的,但大家都不愿意说出来,而是支持国家尽全力开展救援,这既是对可能幸存生命的负责态度,也是给予遇难者应有的尊严。对第二个问题,人们支持国家开展严肃调查,同时知道这样的调查需要时间。

  事故现场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中国人注意力的中心,电视台等媒体展现了真实场景,回答了公众的绝大部分关切。我们知道了很多坏消息,并为之伤感。我们也看到直到最后时刻也未放弃的现场倾力救援,了解了国家从三峡控制放水到长江入海口搜寻遇难者遗体的大范围努力,在难过的同时,我们还看到这个国家的力量。

  但是在中国这么大的社会里,也有少数的眼睛不是带着常人的视角在看这场灾难的现场。他们随时准备在这一紧急动员、组织起来的大型救援行动中发现纰漏,或者发现可以被描述成纰漏的疑似细节,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广播。他们觉得自己这样做很神圣,比现场救援的那些战士还要“战士”,他们视自己为确保这场救援保持健康“谁都可以缺就他们不可少”的监督者。

  这些人宣称自己有一个重大发现:官方在把这场死亡400多人的巨大灾难“当喜事办”。他们的根据是:有的媒体以表扬的口吻谈到救援队伍,或者突出了某个救援者。此外媒体还提到政府官员对救援行动的参与或支持。

  我们能跟这些自以为是的“监督志愿者”生气计较吗?大概不能。总的来说,主流社会需要有胸怀包容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且要劝说自己相信:即使是最极端的批评者,他们对社会的实际建设性也不是零。

  但是该讲的理还是要讲清的。对这场灾难的救援咋就办成“喜事”了?七八天时间,有噩耗也有希望,有极度悲伤也有不放弃的坚持,中国社会的真实感受就是百感交集,那种只许哭不许坚强,只许绝望不许希冀是正常中国人的感情吗?这样的人莫说在中国,去世界哪个地方能不算是“各色”“另类”的?

  美国14年前发生惊天动地的“9·11”恐怖袭击,世贸中心双子大楼倒塌,五角大楼被撞了一角。在那场灾难的报道中,美国社会的力量和决心迅速被突出出来,即使大楼倒塌现场的报道,也不是仅仅围绕死者展开的,而是同时展示了冒死救援的奉献者,释放他们身上的“美国精神”。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会鼓励国民以恐惧和绝望的态度面对灾难,即使一个家庭,一个普通人,也不会允许自己因为灾难而消沉下去。

  著名的葬礼进行曲在沉痛的音调中也会加上昂扬的音符,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不放弃,不气馁,大自然严厉的进化法则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灾难和死亡。

  在把该讲的理讲出来之后,我们还是要说,那些没事做就把在网上挑刺发牢骚当“正事”的人,他们如果特别想这样干就干吧。好在这样的人并不多,互联网的特殊虚拟性把这类人聚在一起。他们给社会贡献了一面哈哈镜,但我们有时会想:哈哈镜再哈哈,它也是一面镜子。

  但那些人应该知道,他们作为“键盘侠”真的没有在长江中潜水施救的那些战士更值得为自己骄傲。他们或许有必要不时走出网上虚拟社区,多看几眼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