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烽:“嘿嘿”不是民众想听的“两会好声音”

05.03.2014  11:14

  3月3日下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广东代表团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东莞市长袁宝成一露面就被记者追问“扫黄”和“经济转型”问题。会后,袁宝成再次被数名记者“盯梢”,面对提问,他连说三个“嘿嘿”以示回应,惹来许多网友的不满。(3月4日《潇湘晨报》)

  本届全国两会,可以说是在关于“敢言”的争辩中开场的。从《人民日报》微博与政协委员崔永元的“敢言”互动,到政协主席俞正声再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所有这些,无不提升着民众对于此次两会“说真话”、“真说话”的心理预期。这时候,袁宝成市长的三声“嘿嘿”,不啻为给正在预热中的两会舆温泼了一盆冷水。

  有人说,两会不是“比胆量”的场所。这话没错,但硬币的另一面,两会更不该是“嘿嘿”、打太极的地方。“嘿嘿”不是民众想要的“两会好声音”,它既回避了民众的合理知情权,也是作为人大代表的一种严重失职。事实上,尽管这些年两会给人们的总体感觉是越来越开放,代表委员越来越“敢言”,但倘若我们对那些“敢言”代表委员的身份、组别加以归类梳理,不难发现“大炮们”多来自非党政系统,而占比例大头的“官员代表”、“机关委员”却依旧“惜字如金”,对所谓“敏感话题”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不过,鉴于这些人手中所掌控的公共权力,以及他们对各地发展的巨大影响力,应该说,这种沉默、这种回避是不能容忍的。即便第一次,“你懂得”能给人以新鲜感,时间长了,民众还是能从“嘿嘿”中读出某种敷衍。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连在两会上都不愿多谈的话题,散会后能被认真对待吗?

  事实上,此次记者们追问袁宝成的三个问题,无论是“扫黄对东莞经济是否有影响”还是“东莞经济的下个支撑点在哪里”,都并非第一次被提出,之所以屡问屡新,与东莞官方的“鸵鸟心态”有莫大关系:一方面,出于维护地方形象等因素的考虑,当地一直不愿意承认存在上述问题,作为市长的袁宝成甚至曾公开发声,“我心中没有‘性都、血汗工厂’这些名字”;但另一方面,人们又始终不见东莞政府拿出什么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些状况,以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陷入某种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问题是,“莞式症状”发展到这一步,已不仅仅是个政府脸面的问题,更牵涉数百万市民的实际利益,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用“嘿嘿”来敷衍换言之,相比“扫黄”、“经济转型”等话题本身,袁市长这番“嘿嘿”中所透露出的回避现实的态度,或许才是最大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两会会风,更影响一座城市的前途命运。

  基于此,倘若我是两会代表,我将提两个议案:一个是要求规定参会的代表委员必须有问必答,不得敷衍;另一个则是希望进一步控制并减少官员代表委员的数量,因为既然他们来了也只会“嘿嘿”,那要你来做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