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回家路:南昌人的温情,让他们在这待得最久

08.02.2016  10:34

  在南昌市的大街小巷,轻易就能找到一家沙县小吃,一年365天,店主除了过年基本不歇业。正因如此,过年回家也就成了每一个在外地从事“沙县小吃”行当的人最为珍惜和高兴的日子。近日,本报记者通过探访俞梅英一家人,并跟随他们回到沙县过年,揭开在外打拼的普通沙县人背后的故事。

  走南闯北 :走过路过她却没空欣赏所在城市美景

  记者初次见到俞梅英一家人是1月31日在红谷滩新区万达广场对面的沙县小吃店内,当时是下午2点左右,不是用餐高峰期,店内只有两名顾客。俞梅英在店内拿着扫把清理地上的垃圾;她的外甥女夫妻俩坐在店内的一个角落里包蒸饺;侄子乐树河站在一把椅子上,手里拿着抹布清理油烟管道上方的油污。看到记者前来,丈夫乐学清用带着福建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招呼。

  “在沙县有一句俗话,10个沙县人中,有9个人在外面做小吃。”俞梅英说,在沙县,很多年轻人读完高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就会选择外出创业,开一家沙县小吃店。俞梅英自己今年才47岁,从事沙县小吃就已有20多年。

  “年轻时家里穷,成家之后手头上有了些积蓄,才与丈夫离开沙县走上了坎坷的创业之路。”身为沙县小吃大军中的一员,俞梅英与丈夫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从福州开始,经过镇江、上海、太原的发展,才把店开在了南昌。

  大多沙县小吃业主都有辛酸史,虽然走的地方很多,可是去阅览风景的机会却是寥寥无几。“店面一般都选择在人多热闹的地方,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买菜,一直忙到凌晨2点才会打烊收摊。”俞梅英说,大家睡觉都是轮着休息,每天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出租房到店面两点一线,有些单调和枯燥,她只记得店面附近道路的样子,根本不知道去过的城市有什么秀美的风景。

  “现在房租一个月1万余元,每天的经济压力都很大,只是晚上去过几次对面的万达广场,秋水广场听说很漂亮,但是一直没有时间过去看看是什么样子。”俞梅英有些遗憾地说。

  20年

  小伙从业 :但从未有时间和机会谈一场恋爱

  一年之中除了过年,在外开沙县小吃的沙县人几乎每天都过着和俞梅英一样的生活,因此过年也成了俞梅英一家最期盼的日子,不仅可以好好休息,还能与家人团聚。

  2月2日早晨6点半,俞梅英等人终于等到了回家过年的时刻,侄子乐树河凌晨两点才下班,害怕早晨不能及时起床误了火车,他就没有休息,彻夜把行李收拾好。“没有什么事情比回家过年更值得开心了!”俞梅英难掩回家的喜悦。

  乐树河尽管彻夜未眠,可是一点也看不出半点疲惫,他把大家的行李都搬上动车后,一个人站在车门处,眺望着远方。“下车之后要去参加一个同学的婚礼,不知道今年过年父母会不会给我安排相亲。”乐树河打趣地说,他过完年就26岁了,可是16岁就从家里出来做沙县小吃,工作一直很忙,至今没有时间和机会谈恋爱,他今年的新年愿望就是找个女朋友,好好地谈一场恋爱。

  列车从南昌出发,一路往南,在平原丘陵间穿行,车辆进入福建境内后,列车进入涵洞的频率明显增多。“涵洞多了,离家里就近了。”在列车穿梭于涵洞之间时,乐学清望着车外漆黑的画面感慨。

  10点10分左右,随着列车员播报“三明北站到了”,乐学清难掩内心的激动,大声说: “到家了,回家过年了!”一旁的亲戚们也跟着附和起来,幸福的笑容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10年

  过年休息 :“平时是身体累,过年是嘴巴累

  回到沙县的家里,俞梅英抱着女儿换上新衣服,乐学清看到客厅的桌子上早已摆放一叠红色请帖,有七八张。“以后还会有很多请帖送过来,过年的20天里,每天除了陪家人,还要忙着赶酒席。”乐学清说,周围的亲戚很多都是在外地开沙县小吃,平时办酒的话,家里都没有人,因此很多酒席都放在了大家返乡过年的时候办,几乎天天都有喜酒吃,“平时是身体累,过年的时候是嘴巴最累。

  俞梅英一家住在一个3室2厅的房子内,房子是2005年买的,当初房价是2000元一平米,房间的装修很简单,客厅摆放的皮沙发表面已经脱了一层皮,显得有点破旧。

  俞梅英说,现在生意还不如最初开店的2年,除去每月上万元的房租和发给亲戚的工资,收入跟一个普通打工者差不多,“周围的亲戚在南昌开店还亏本关门了,能挣到钱的人不多。

  常年的高强度工作和生活压力,让俞梅英身上落下许多病根子,“原本爬20层楼都不喘气,现在桌子上全都是药罐子,膝盖、肩膀、脖子全身到处都疼得厉害,每天必须吃药。

  原本看着生意逐渐下滑,加上身体不适,俞梅英准备把店面转租出去,去外地发展一个新的店面。可是,“南昌是我们待过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的人让我们感觉很亲切。”俞梅英说的这份感情,与住在他们楼上的邻居刘阿姨有关。刘阿姨有60来岁,平时没事就会到店里坐坐,跟他们聊聊家常,碰上中午忙的时候,还会主动帮忙洗碗、洗菜、包饺子,“我们觉得很不好意思,一直想拿钱给她,可是她说什么也不要。

  “从没碰到过这么好的邻居,年后我们还会回南昌,等儿子创业稳定了之后再作其他打算。”俞梅英说,因为好邻居,她对南昌充满感恩。(记者 邹鹏飞 文 魏勇剑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