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被指靠“幽灵场”冲票房 业内:砸钱很普遍
《捉妖记》的票房曾引发热议。
业内人士称砸钱买断半夜场次很普遍
从10月4日《港囧》宣布“上映10天以12.8亿元成为2D国产电影单片票房冠军”以来,社交平台就涌现了“这是用幽灵场票房造假”的声音,对此,连续几天,影片的主要金主之一、光线影业的副总裁刘同公开回应:“绝对没有这样的事儿。”更扬言要告诽谤者。这个事件令“幽灵场”成为热议话题,有业内人士称:“《港囧》票房夺冠是迟早的问题,所以它到底有无造假的争议可以走法律途径解决。不过,‘幽灵场’的现象存在已久,的确已经到了十分普遍的地步。”
策划:苏蕾
撰文:广州日报记者林虹汝
缘起
被指票房“造假”,光线称陪你们撕到底
今年国庆档基本成为4部影片的天下,其中《港囧》的票房成绩非常喜人,已打破由徐峥自己执导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于2012年底创下的12.68亿元国内2D电影票房纪录。喜讯传来,马上就有人唱反调,微博名为“圈内老鬼”、“娱扒爷”、“娱乐圈外汉”等网友称《港囧》靠“幽灵场”冲票房,“冠军是假的”。随后,光线影业副总裁刘同连续两天发三条微博回应此事,称:“伪造假图片,制造假言论,抹黑《港囧》,片方将通过律师维权到底。”
所谓的电影“幽灵场”指午夜时分院线排出场次,而且场场爆满,为的就是冲高票房。对此,刘同首先在微博上解释:“9月29日我们找到影院询问,影院的回答是:其他的电影也进行无效场次的排片,这样的排片只是为了平衡各电影公司的排片占比。而这种场次的票房是不计算在总票房内的,统计调整会去除。这不是光线的影院,光线也不会做这样的事。谢谢您的监督。”但随后又秒删了微博。第二天,刘同再次回应:“没想到昨晚我一条评论留言,非得被杜撰成我心里有鬼的假象。”20分钟后,他再写道:“等着我们的律师函,我会陪你们的真实身份撕到底。”
不过,因为“圈内老鬼”等网友此前还传过邓超“出轨”的虚假新闻,被邓超告上法庭,因此,这次爆料的可信度成疑,不少网友在刘同微博下留言说:“《港囧》很好看啊,票房好是可预期的,干吗要造假?”
亲历 晚上10时网上购票
只能买到边角位
本报记者为求证“幽灵场”在广州是否存在,于10月3日晚用手机在线购票,结果,购买多部热门电影的当日晚上10时的场次,均显示“爆满”或者只剩下边角位。但是,记者购下某座位于白云区非市中心影城晚上10时多、一个100多人影厅10排10座的票后,马上过去取票入场,结果发现,影厅中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很多中心靓位空着,记者在影片开映之后自由地坐到中间的“皇帝位”上跷着二郎腿看完全场没人管。
就此现象,记者请教了影城经理,他们直白告知:“这叫半包场!片方和发行方一早就砸钱把中间的好位置买下来,实际上根本不会有人来看,你这种人花真金白银是买不到好位置的。”他们解释说,早前某票房火爆的国产电影的做法真太傻:“叫自己旗下的影城排出15分钟一场次的半夜‘幽灵场’来冲票房,这做法太明显了。现在最新流行的做法是每场都掺水,先把好位置买下来,造成每一场都很火爆、上座率很高的假象,真正想买票的观众就急了,最终全场爆满。但你若要去查证,难!”
解读
自掏腰包往脸上贴金
“爱造假体质”蔓延电影圈
行家指点说:“‘幽灵场’早就有了,但今年越演越烈,搞到半夜开场那种就太假了,现在还有推出100元票价实则8.8元、在市中心影厅的黄金时段包位搞‘饥饿营销’、二线影城小影厅夜夜通宵搞‘幽灵场’……各种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目的只有一个:冲高票房,提高首映周的排片率。”记者惊讶地称:“这包场也是要钱的呀,做砸钱贴金的事情太傻了吧。”多方人士均摇头说:“天下哪里有赔本的买卖?”某院线君说:“不管你包多少场次,我只管每张票收45元,雷打不动。”片方说:“我可以为每张票付出20元当宣传费。”售票网站说:“余下的25元我们包了,我们白送粉丝也行、仅售19.9元也好,总之补贴费用当广告费,赚的是人气和点击量。”发行方则说:“我负责控制电商包销的总量不超过20%~30%,剩下的全价票才是真正的票房。”
记者追问:“片方每张票都投入的20元是什么钱?”一位资深的制片人透露:“这笔钱原本是广告预算,现在我们基本上不投媒体广告了,直接补贴票价,联手电商,既讨好部分观众,又招来‘自来水’广告,还直接提高了自家的票房和排片率。”据悉,这笔钱少则几千万元,多则过亿元,“一般占整部电影成本的50%左右”。
各方面的回应几乎异口同声地称:“这样做只为讨好三类人。一做给排片经理看,票房好,第二天的排片率一般会升高;二做给观众看,票房、口碑好,羊群效应会造成更多的人掏钱买票,摊低成本;三做给以后的投资商看,这导演之前每部影片都热卖,你不投资就走宝啦。”于是,片方、发行方、宣传方、院线或多或少参与其中,“爱造假体质”开始蔓延电影圈。
知多D
“爆米花利润”
依然是影院收入支柱
去年10月16日,一份《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中关于作为院线卖品的主力品项,例如爆米花等食品、饮品等“卖品收入”的利润高达90%,属于公司下属各影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的信息曾引人注目。
昨日,记者采访多家影城经理获悉:“这种情况仍然很普遍,全国上下都一样。去年是这样,今年也没大变化。”某影城经理说:“自从电商搞低票价后,我们院线的日子就不好过,被迫违反市场规律给烂片排映之后,上座率更加低了。”据悉,一张票如果收45元,其中一半收益归院线和影城再分配。若院线拿走10元,12元归影城用来支付租金、人工、水电,所剩无几了。所以,影城经理说:“我们只能卖爆米花维持了。”而发行方反讽说:“你在维持高额的年终奖吧?”
头 评
“爱造假体质”到底害了谁?
这些天,对“幽灵场”的存在从完全否定到确信无疑,笔者的大脑经历着不亚于台风“彩虹”般剧烈的头脑风暴。圈中的朋友们用各种事实数据说明:“这种现象早已有之,‘爱造假体质’正在影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从事电影发行的小伙伴们举例说明,某文艺电影曾试过用300元一场次鼓动粉丝买票,砸了广州某院线旗下主要影城的五一黄金档,逼迫院线拿出畸高的排片率,结果造成了畸低的上座率,最后彻底惹怒了院线大佬,但到头来谁也拿片方没办法。5个月之后,某部小成本爱情电影也被电商打款砸3000万元把票房提到了6000多万元,保住了面子。
虚高的票房、失实的口碑,首先令广告业很受伤,户外电影广告流失60%以上,传统媒体广告流失更多。但事实上,伤到里子的是电影投资方。为买场次、补贴低票价花出去的钱,再加上虚高票房所必须承担的更多税费,这笔钱都必须从观众身上刮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但聪明的中国观众岂容你如此愚弄:“买不到低价票就干脆不看!”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影厅的高排片、低上座率……令不少影片陷入票房高企但利润低微的怪圈。
行内皆知的法则是:“电影成本1亿元的,票房必须过10亿元才回本;成本过5亿元的,票房必须过20亿元……”这完全不成比例的算法包含了太多“说不得的秘密”,其实去除虚高的假数据、多余缴纳的税费、演员因为假票房而多分红的片酬和红包……真正的投资方已经接近亏本,“所谓十部电影七部亏,两部微利一部赚,那部真正赚了钱的未必是票房冠军!”
揭开了这种虚高现象,谁还肯继续砸钱投资拍电影、拍有创意的好电影呢?“爱造假体质”到头来就是搬石头砸脚的下场吧。
(林虹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