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2013年江西统计资料副刊第13期)

16.12.2013  12:55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投资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只有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才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投资规模的扩大需要不断增长的物质和资金作为保障;另一方面投资可促进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加,又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反之,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足,将制约经济的增长。

 

  一、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作为影响经济社会活动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投资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地区经济社会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提供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一方面,由于投资的实施形成新增生产能力,由此必然会带来社会产品增加,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因而投资具有供给效应。另一方面,投资建设在创造供给之前,首先表现出对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和建筑业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厂家又会对上游产品形成需求,由此逐级传递,形成一条完整的需求链,而投资则处在这个需求链条的顶端,通过提供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投资供给效应的推动和需求效应的拉动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它们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投资的供给效应是单向的,只要投资形成有效供给就对经济有积极作用;而投资需求对经济影响则是双向的,投资需求的适度与否将会对经济起到促进或是抑制的作用。投资需求过大会对经济产生较大波动;投资需求过小,会使经济增长缓慢或是停滞不前。因此投资规模是否适度是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周期中的大部分波动,均由投资规模的变动引起。投资过度紧缩,会使经济肌体产生冷冻反应,导致经济增长的缓慢、停滞甚至下降;投资过度扩张,又会使经济肌体产生热胀反应,引发通货膨胀,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建设无法顺利进行。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规模,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江西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和布局已基本形成,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江西经济总量也迅速增加。从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来看,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共同拉动,且投资需求拉动强于消费需求拉动。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呈同步的周期性发展

 

  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经济增长水平及其速度决定投资的总量水平,与此同时,在资源数量以及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总量的大小以及投资的增长幅度,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同时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具有“趋同性”和“时滞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生产总值(简称GDP)增长率之间的波动几乎是同向的,两曲线虽不完全一致,但它们的变化趋势和波动周期却基本相同。“时滞效应”则表现为投资增长率的变动先于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动,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动总要滞后于投资增长率的变动。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投资通常要优先于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投资的作用不一定能够在当年的经济增长中反映出来,可能会在第二年,甚至第三年才会明显反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达到10774.16亿元,是1978年的1325.2倍,年均增长23.3%,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发展。

 

  注:图中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按当年价格计算。

 

  上图显示出江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呈现出同向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趋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且投资增长波动的幅度明显超过经济增长波幅,投资增速波动幅度逐渐趋于收敛。1993和2003年江西投资增速分别为48.0%和49.3%,为“八五”时期以来的次高点和最高点,相应地1993年江西GDP增速达13.7%,2003年GDP增速13.0%,2004年达到13.2%,江西GDP连续11年保持2位数的快速增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得益于国家的宏观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得益于江西“十五”以来高速增长的投资。“十五”时期江西投资增速平均高达32.8%,同期GDP平均增速达11.6%,“十一五”时期投资平均增速仍高达26.5%,同期GDP平均增速为13.2%,“十二五”前2年投资增速为22.4%,同期GDP增速为11.7%。2012年江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74.16亿元,与GDP双双跨入万亿俱乐部。

 

  (二)江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强于消费的拉动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共同拉动。从江西历年的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投资率呈不断上升态势,而消费率则逐年下降。投资率从1978年的39.68%上升到2012年的50.3%,提高10.62个百分点,同期消费率则从65.38%下降为48.76%,下降16.62个百分点。随着江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渐加大。投资对全省经济的拉动由1980年的-1.79个百分点提高到2012年的4.63个百分点,提高了6.4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由1980年的9.61个百分点下降为6.36个百分点,下降3.25个百分点。江西经济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受投资需求的制约较大,投资需求是影响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表一:1980-2012年江西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年份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资本形成总额(亿元)

投资率(%)

最终消费支出(亿元)

消费率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

消费拉动

(%)

经济增长

 

(百分点)

1978

87

34.52

39.68

56.88

65.38

 

 

1980

111.15

36.34

32.69

81.02

72.89 

-1.79

9.61

1985

207.89

68.83

33.11

151.31

72.78

6.02

9.14

1990

428.62

126.99

29.63

310.12

72.35

-0.67

3.6

1991

479.37

147.6

30.79

341.79

71.3

3.33

5.12

1992

572.55

219.5

38.34

381.98

66.72

11.42

6.38

1993

723.04

298.34

41.26

460.22

63.65

7.18

7.12

1994

944.75

368.62

39.02

597.07

63.2

2.79

5.43

1995

1177.26

425.44

36.14

769.98

65.4

1.66

5.06

1996

1413.7

507.63

35.91

919.59

65.05

4.07

7.4

1997

1596.56

617.03

38.65

989.6

61.98

7.36

4.71

1998

1719.01

672.85

39.14

1053.66

61.29

3.24

3.71

1999

1831.25

715.49

39.07

1122.56

61.3

2.96

4.79

2000

1982.17

718.29

36.24

1269.58

64.05

0.15

7.79

2001

2161.75

800.83

37.05

1357.47

62.79

4.04

4.31

2002

2460.49

999.28

40.61

1459.65

59.32

6.98

3.59

2003

2815.35

1321.68

46.95

1525.9

54.2

11.81

2.43

2004

3464.59

1697.01

48.98

1822.14

52.59

7.63

6.02

2005

4061.76

1981.98

48.8

2117.3

52.12

6.11

6.33

2006

4790.28

2494.67

52.08

2348.66

49.03

8.66

3.91

2007

5783.14

3060.96

52.93

2782.34

48.11

7.53

5.77

2008

6993.94

3760.5

53.77

3302.78

47.22

7.63

5.67

2009

7647.76

4163.37

54.44

3538.42

46.27

8.07

4.72

2010

9458.73

4854.65

51.32

4496.69

47.54

5.34

7.41

2011

11702.82

5989.05

51.18

5593.93

47.8

6.32

6.11

2012

12948.88

6513.67

50.3

6314.31

48.76

4.63

6.36

 

 

 

 

 

 

 

 

 

  三、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供应能力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投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1、产业投资结构及其变化

 

  建国以来,江西产业投资结构经历了多次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前,江西的投资结构是以稳定农业强化工业为主,经过近三十年的投资,初步形成了工业经济的雏形。“六五”时期,江西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为4.3:71.0:24.7,第二产业投资占绝对优势,同期江西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3.8:34.8:21.4,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七五”时期,江西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为3.3:71.2:25.5,第二产业投资仍占绝对优势,同期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8.4:34.4:27.2,第一产业增加值仍占据主导地位;“八五”时期,江西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为2.2:55.5:42.3,第二产业投资继续占五成以上,同期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3.4:35.4:31.2,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完成了产业经济结构的第一次升级;“九五”时期,江西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0.8:34.5:64.7,第三产业投资占居主要地位,同期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6.9:34.8:38.3,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预示着产业经济结构的第二次升级完成;“十五”时期,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6:33.3:65.1,第三产业投资占绝对优势,同期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0.0:42.9:37.1;“十一五”时期,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3.0:52.9:44.1,同期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4.6:51.9:33.5;2012年,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2.9:55.7:41.4,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1.8:53.6:34.6。经过多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第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相互赶超,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多低于第二产业,正向产业经济结构的第三次全面升级推进。

 

  一般而言,产业投资结构演变规律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投资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依次进行转移。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时代,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占绝对优势;在农业向工业化转变的时代,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加大,第三产业比重有所增加;到了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第二产业。一般认为,产业结构达到高级化的重要标志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0%以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明显高于第二产业。

 

  2、行业投资结构及其变化

 

  从国民经济行业看,“十一五”时期,江西投入较大的六个行业为:制造业投资居首(占全社会投资的45.7%),其次为房地产业(占14.9%),依次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9.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4.2%)、农林牧渔业(占3.0%),这6个行业投资合计占全社会投资的83.8%,其中除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以外的其他4个行业均为服务业,这是江西“十一五”时期繁荣发展服务业所取得的明显成效。2012年以上六个行业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9.8%、15.6%、7.7%、4.4%、2.7%和3.2%,批发和零售业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跻身占比较高的前6个行业之一。

 

  投入较少的六个行业为:金融业(占全社会投资的0.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0.4%)、建筑业(占0.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0.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0.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0.9%)这6个行业投资合计只占全社会投资的3.2%,这些行业除建筑业外其余均为生产性服务业,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相对不足。

 

  (二)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多马“经济增长论”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创造有效需求和制造生产能力的效果。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提高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生产力地区分布,增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从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看,投资结构决定经济结构。投资方向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走向、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江西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

 

  由于投资结构变化,三次产业经济结构也随之变化。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六五”初期1981年的6.5:63.7:29.8调整为“十二五”时期2012年的2.9:55.7:41.4,同时经济结构由46.3:33.9:19.8调整为11.8:53.6:34.6。两相比较,第一、二产业投资比重分别降低3.6和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了11.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了34.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了19.7和1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经济结构向高级化演进过程中,投资结构调整领先于经济结构调整。只有先行调整投资结构,才能奠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

 

  四、投资效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效益是指投资所取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或者说,是由于投资行为而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

 

  (一)江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一般通过计算投资效果系数、投资政府收入系数和投资企业收入系数,来衡量投资的经济效益。

 

  1、投资效果系数。也称投资GDP系数,是报告期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由于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不完全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因此该指标只能近似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宏观效果的变化趋势。

 

  从历史时期看,江西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六五”时期为0.65,“七五”时期为0.66,“八五”时期为0.80,“九五”时期为0.37,“十五”时期为0.30,“十一五”时期为0.23,“十二五”前2年为0.18,“八五”以后总体上呈逐步降低的态势。按年度观察,1994年最高,达到0.95;2009和2012年最低,仅为0.12,即投入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仅新增国内生产总值0.12亿元,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最高年份1994年的12.6%。这表明,从总体上,江西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宏观效果在下降,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显著下降。这从另一角度说明,并不是投资越高产出的GDP就相应高,当投资达到一定规模时,对GDP增长的边际效益也会下降,过高的投资就会产生浪费,因此适度的投资规模就十分关键。

 

  横向比较看,“十一五”时期,江西投资效果系数低于全国的0.24,即江西每亿元投资增加2300万元GDP,比全国低100万元;也低于沿海发达地区6个省市和中部六省中的湖南、湖北和山西省,比最高的省份广东低0.17,即广东省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4000万元GDP,比广东低1700万元,比中部最高省份湖南低0.08,即湖南省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3100万元GDP,江西比湖南低800万元。

 

  从投资效果系数看,无论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江西投资效益是逐步递减的。

 

表二:“八五”时期以来全国和部分省市投资效果系数

地  区

八五”时期

九五”时期

十五”时期

十一五”时期

十二五”前2年

全国

0.66

0.28

0.29

0.24

0.17

沿海发达地区

上海市

0.43

0.24

0.34

0.33

0.29

江苏省

0.7

0.27

0.36

0.29

0.22

浙江省

0.73

0.28

0.3

0.3

0.22

福建省

0.8

0.34

0.34

0.3

0.22

山东省

0.79

0.33

0.34

0.26

0.19

广东省

0.58

0.35

0.46

0.4

0.31

中部六省

江西省

0.8

0.37

0.3

0.23

0.18

安徽省

0.78

0.31

0.31

0.19

0.18

湖南省

0.84

0.33

0.35

0.31

0.23

湖北省

0.58

0.24

0.29

0.28

0.22

山西省

0.56

0.31

0.4

0.25

0.18

河南省

0.84

0.33

0.42

0.23

0.17

 

  2、投资政府收入系数。是报告期财政收入增加额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政府收入的指标。

 

  从历史时期看,“八五”时期江西投资政府收入系数最高为0.070,“九五”时期最低为0.030,“十五”时期为0.037,“十一五”时期为0.035,“十二五”前2年为0.042,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按年度观察,1985年和1994年比较高,分别为0.140和0.097;1982年和1999年比较低,分别为-0.035和0.019。

 

  横向比较看,“十一五”时期,江西投资政府收入系数低于全国的0.056,即江西每亿元投资平均增加350万元财政收入,比全国低210万元;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六省大部分地区,比江苏的0.108低0.073,即江苏每亿元投资增加1080万元财政收入,江西比江苏低730万元;但比山东省高0.014,即山东每亿元投资增加210万元财政收入,江西比山东省高140万元;比中部最高的安徽省低0.004,即江西每亿元投资增加的财政收入,比安徽低40万元;但比河南省高0.020,即江西每亿元投资增加的财政收入,比河南高200万元。

 

表三:“八五”时期以来全国和部分省市投资政府收入系数

地  区

八五”时期

九五”时期

十五”时期

十一五”时期

十二五”前2年

全国

0.052

0.051

0.062

0.056

0.05

沿海发达地区

上海市

0.015

0.028

0.071

0.061

0.084

江苏省

0.04

0.041

0.081

0.108

0.053

浙江省

0.04

0.044

0.06

0.057

0.049

福建省

0.065

0.038

0.052

0.046

0.042

山东省

0.016

0.028

0.02

0.021

0.023

广东省

0.034

0.039

0.035

0.046

0.047

中部六省

江西省

0.07

0.03

0.037

0.035

0.042

安徽省

0.064

0.04

0.046

0.039

0.035

湖南省

0.081

0.028

0.049

0.037

0.04

湖北省

0.046

0.027

0.037

0.036

0.041

山西省

0.067

0.026

0.094

0.052

0.051

河南省

0.017

0.02

0.022

0.015

0.017

 

  3、投资企业收入系数。是报告期工业企业利润增加额与同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工业企业利润。

 

  从历史时期看,总体上江西投资企业收入系数呈上升趋势。“八五”时期为0.003,“九五”时期为0.016,“十五”时期为0.050,“十一五”时期为0.054,比“八五”时期提高0.051。“十一五”期间,年度系数分别为0.079、0.076、0.003、0.050、0.072,年度间波动较大,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050和0.029。

 

  横向比较看,“十一五”时期,江西投资企业收入系数低于全国的0.095,即全国每亿元工业投资平均增加950万元的工业利润,江西比全国低410万元。也低于江苏的0.107、湖北的0.103、河南的0.097和山东的0.091,即江西每亿元工业投资增加的工业利润,比江苏、湖北、河南和山东分别低530、490、430和370万元。

 

  表四:1980年以来江西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政府收入系数和企业收入系数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投资额(亿元)

江西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收入

工业企业利润(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投资政府

投资企业

(亿元)

(亿元)

收入系数

收入系数

1980

18.82

7.88

111.15

12.47

 

0.37

0.037

 

六五”时期

148.91

62.78

776.35

75.24

 

0.65

0.059

 

1981

17.09

6.45

121.26

13.18

 

0.59

0.042

 

1982

24.5

9.69

133.96

12.33

 

0.52

-0.035

 

1983

28.09

12.74

144.13

13.53

 

0.36

0.043

 

1984

35.21

15.82

169.11

15.01

 

0.71

0.042

 

1985

44.03

18.08

207.89

21.18

 

0.88

0.14

 

七五”时期

334.24

132.77

1624.63

162.66

 

0.66

0.058

 

1986

53.35

20.56

230.82

24.06

 

0.43

0.054

 

1987

58.77

22.51

262.9

28.21

 

0.55

0.071

 

1988

78.18

28.65

325.83

32.29

 

0.8

0.052

 

1989

73.28

28.62

376.46

37.49

 

0.69

0.071

 

1990

70.65

32.43

428.62

40.62

4.11

0.74

0.044

 

八五”时期

923.58

340.7

3892.85

353.75

52.97

0.8

0.07

0.003

1991

91.08

36.67

479.37

44.81

6.52

0.56

0.046

0.066

1992

125.36

48.51

572.55

49.39

11.41

0.74

0.037

0.101

1993

185.5

74.95

723.04

65.67

11.84

0.81

0.088

0.006

1994

237.46

91.63

948.16

88.67

18.05

0.95

0.097

0.068

1995

284.18

88.94

1169.73

105.22

5.15

0.78

0.058

-0.145

九五”时期

2234.6

458.16

8592.1

730.83

-5.07

0.37

0.03

0.016

1996

355.85

93.05

1409.74

123.58

-5.72

0.67

0.052

-0.117

1997

384.3

82.7

1605.77

134.92

-0.73

0.51

0.03

0.06

1998

454.77

74.93

1719.87

145.66

-8.43

0.25

0.024

-0.103

1999

491.48

90.41

1853.65

154.98

-2.72

0.27

0.019

0.063

2000

548.2

117.07

2003.07

171.69

12.53

0.27

0.031

0.13

十五”时期

6953.69

1984.37

14947.03

1497.19

272.29

0.3

0.037

0.05

2001

660.49

140.01

2175.68

200.16

13.49

0.26

0.043

0.007

2002

924.6

212.81

2450.48

234.51

23.1

0.3

0.037

0.045

2003

1379.97

338.82

2807.41

285.81

51.41

0.26

0.037

0.084

2004

1819.66

512.83

3456.7

350.81

71.88

0.36

0.036

0.04

2005

2168.97

779.9

4056.76

425.9

112.41

0.28

0.035

0.052

十一五”时期

23188.71

3730.42

34698.27

4155.94

2171.08

0.23

0.035

0.054

2006

2683.57

1039.72

4820.53

518.61

194.19

0.28

0.034

0.079

2007

3301.94

1488.67

5800.25

665.22

307.75

0.3

0.044

0.076

2008

4345.43

2564.64

6971.05

816.99

315.58

0.27

0.035

0.003

2009

5693.14

3634.35

7655.18

928.88

496.75

0.12

0.02

0.05

2010

7164.63

5003.04

9451.26

1226.24

856.81

0.25

0.042

0.072

十二五”前2年

19511.76

11070.67

24651.7

3691.15

2398.97

0.18

0.042

0.039

2011

8737.6

5149.99

11702.82

1645

1113.86

0.26

0.048

0.05

2012

10774.16

5920.68

12948.88

2046.15

1285.11

0.12

0.037

0.029

 

 

 

 

 

 

 

 

 

  (二)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效益

 

  投资社会效益,是指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对社会发展、资源、生态、环境、就业、分配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一般通过计算投资就业系数和投资社会消费系数,来衡量投资的社会效益。

 

  1、投资就业系数。是报告期就业人数增加额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就业人数。

 

  从历史时期看,“六五”时期江西投资就业系数为1.534,“七五”时期为0.693,“八五”时期为0.307,“九五”时期投资就业系数为-0.018,“十五”时期为0.031,“十一五”时期为0.010,“十二五”前2年为0.003,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即每亿元投资新增就业人数由“六五”时期的15340人降低为“十二五”前2年的30人。

 

  横向比较看,“十一五”时期,江西投资就业系数高于全国的0.002,比湖北的0.003及河南的0.007也高,但低于广东和福建的0.015和0.014。即广东和福建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就业人员分别为150和140人,比江西多50和40人。湖北及河南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30和70人,比江西少70和30人。

 

  2、投资消费系数。是报告期社会消费增加额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消费的推动作用。投资消费系数越高,投资对社会消费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就越大。

 

  从历史时期看,“八五”时期江西投资消费系数为0.280,“九五”时期为0.132,“十五”时期为0.078,“十一五”时期为0.074,“十二五”前2年为0.055。“八五”时期最高,“十二五”前2年最低,成逐步降低态势。

 

  横向比较看,“十一五”时期,江西投资消费系数低于全国的0.100,即江西每亿元投资平均增加740万元的社会消费,比全国低260万元。比沿海发达地区最高的广东省低0.089。即广东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社会消费1630万元,江西比广东低890万元。比中部最高的省份湖北低0.048,即湖北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社会消费1220万元,江西比湖北低480万元。

 

表五:1981-2012年江西省投资就业系数和投资消费系数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最终消费(亿元)

社会就业人数(万人)

投资就业系数

投资消费系数

 

六五”时期

148.91

582.61

  7464.1

1.534

0.27

 

1981

17.09

89.05

1409.8

3.131

0.484

 

1982

24.5

103.72 

1434

0.988

0.159

 

1983

28.09

111.17

1498.2

2.285

0.155

 

1984

35.21

127.36 

1537.3

1.111

0.237

 

1985

44.03

151.31

1584.8

1.079

0.349

 

七五”时期

334.24

1147.48 

8590.9

0.693

0.198

 

1986

53.35

165.63 

1622.6

0.708

0.202

 

1987

58.77

184.12 

1668.4

0.779

0.209

 

1988

78.18

219.19

1723

0.698

0.4

 

1989

73.28

  268.42

1760.4

0.51

0.173

 

1990

70.65

  310.12

1816.5

0.794

  -0.011

 

八五”时期

923.58

2551.04 

9756.8

0.307

0.28

 

1991

91.08

341.79 

1874.5

0.637

0.189

 

1992

125.36

381.98

1870.4

-0.033

  0.227

 

1993

185.5

460.22

1903.7

0.18

0.248

 

1994

237.45

597.07

2007.7

0.438

0.368

 

1995

284.18

769.98 

2100.5

0.327

0.281

 

九五”时期

2234.6

  5354.99

10472

-0.018

0.132

 

1996

355.85

919.59 

2107.2

0.019

0.224

 

1997

384.3

989.60 

2120.6

0.035

0.177

 

1998

454.77

  1053.66

2094.3

-0.058

0.102

 

1999

491.48

1122.56

2089

-0.011

0.092

 

2000

548.2

1269.58 

  2060.9

-0.051

0.099

 

十五”时期

6953.7

8282.46 

10844.3

0.031

0.078

 

2001

660.49

1357.47

  2054.8

-0.009

0.089

 

2002

924.6

1459.65 

2130.6

0.082

0.075

 

2003

1379.97

1525.9

2168.2

0.027

0.066

 

2004

1819.66

1822.14 

2214

0.025

0.083

 

2005

2168.97

2117.3

2276.7

0.029

0.079

 

十一五”时期

23188.72

16468.89

12039.2

0.01

0.074

 

2006

2683.57

2348.66

2321.1

0.017

0.076

 

2007

3301.94

2782.34

2369.6

0.015

0.082

 

2008

4345.43

3302.78

2404.5

0.008

0.097

 

2009

5693.14

3538.42

2445.2

0.007

0.06

 

2010

7164.63

4496.69

2498.8

0.007

0.066

 

十二五”前2年

19511.76

11908.24

5088.6

0.003

0.055

 

2011

8737.6

5593.93

2532.6

0.004

0.061

 

2012

10774.16

6314.31

2556

0.002

0.05

 

 

 

 

 

 

 

 

  五、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在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扩大消费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江西在多年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综合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投资率偏高

 

  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投资率为21%,中等收入国家为25%,高收入国家为22%;低收入国家消费率为80%,中等收入国家为74%,高收入国家为79%。2012年江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8800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4720美元,仍属中等偏低收入水平。对比2012年全国和部分省市的消费率和投资率,2012年江西的消费率为48.8%,低于世界银行的标准,也低于上海市、广东省和安徽省。投资率为5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高于世界银行的标准,高于上海市、广东省和浙江省。与世界银行的标准比,江西的消费率明显偏低,投资率偏高,不利于有效扩大内需。

 

  (二)投资的产业结构仍需调整

 

  江西产业投资结构和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基本符合投资结构向高级化演变的规律,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从行业看,江西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2012年,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0.2%、0.4%、0.6%、0.7%和1.1%。江西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

 

  (三)投资的效益偏低,边际效益递减

 

  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江西不可避免地存在重投入、轻效益等问题,部分投资资金投入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地运用,投资资金的低水平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和投资质量的提高。如前所述,纵向看:江西投资效益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从高滑落的过程,投资的边际效益呈递减之势。横向看,江西和发达地区甚至和中部地区比,投资效益都存在差距。从衡量投资效益的主要指标投资效果系数来看,江西投资效果系数整体上呈下滑趋势,并且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华东六省一市及中部六省中大多数省份。再从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下滑更为显著。

 

表六:2000--2012年江西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形成对比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资本形成总额

(亿元)

资本形成与投资的比率(%)

2000

548.20

718.29

131.0

2001

660.49

800.83

121.2

2002

924.60

999.28

108.1

2003

1379.97

1321.68

95.8

2004

1819.66

1697.01

93.3

2005

2168.97

1981.98

91.4

2006

2683.57

2494.67

93.0

2007

3301.94

3060.96

92.7

2008

4345.43

3760.50

86.5

2009

5693.14

4163.37

73.1

2010

7164.63

4854.65

67.8

2011

8737.60

5989.05

68.5

2012

10774.16

6513.67

60.5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资本形成总额是社会最终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出法GDP的投资需求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形成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固定资产投资是构成资本形成的基础,但两者互有不同。日常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只统计了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不包括500万元以下项目的投资,也不包括固定资产零星的购置,而资本形成是包括了这些投资的。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包括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的购置费和旧设备的购费,资本形成则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不包括无形固定资产和商品房销售的增值部分,而资本形成则包括了这两部分。

 

  从表六可以看出:资本形成与投资的比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有效地转化成资本形成,投资的效益不断下降。

 

  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投资的效益偏低,投资边际效益呈递减之势。

 

  六、建议

 

  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是依靠投资规模的增大和投入所带来的产出(投资效果)的增加而实现的,因此,经济是否能持续增长,一方面依据国民经济中可连续投入资源的多少,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投入的产出结果的大小。即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投入基础,一个是效益基础。因此,在保证投资持续增长的同时,只有使投资最大限度地形成有效的固定资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基础,才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共同推动的结果,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最终离不开三大需求,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率和消费率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投资规模合理与否关系到经济发展后劲,而消费不足,也同样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将保持适度投资率作为宏观调控目标,投资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消费增长相适应,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协调发展。

 

  在经历多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新的发展时期,江西的经济增长过去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今后要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也是从需求角度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的新思路、新要求。近年来,江西在投资、消费上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增长并不均衡,整体上看,近年来投资增长远快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

 

  “十一五”时期以来江西固定资产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06年为56.0%,以后逐年提高,2012年已达到83.2%,6年占比提高了27.2个百分点。这个比率的快速上升反映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投资的巨大需求,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是,在投资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为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过大的投资规模与过高的积累率将会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同时快速的投资膨胀降低了投资效益,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

 

 

  纵观我国经济发达省市投资发展轨迹,都经历了快速增长--下降--平缓的发展阶段,上海于2006年GDP进入万亿俱乐部后,至2012年投资年均增长7.2%,广东于2000年GDP进入万亿俱乐部后,至2012年投资年均增长16.5%,浙江于2004年GDP进入万亿俱乐部后,至2012年投资年均增长12.7%。

 

  “十二五”时期是江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时期,为此,更应注意投资率和消费率之间的协调关系,保持适度合理的投资率,避免形成投资率越高越好的误区,因为投资率过高更容易引起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二)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注意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对于调整生产能力布局、提高劳动者技术装备水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时期以来,江西第二产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其中,工业投资是其主要推动力量,第二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36.3%提高到2012年的55.7%。2012年第二产业投资6002.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其中工业投资5920.68亿元,同比增长20.1%,而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1719.1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9.0%。2012年,江西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1.4%,比2005年下降19个百分点,从整个“十一五”时期看,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另外,2012年,江西500万元以上投资中消费性服务业投资占整个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偏高,而在消费性服务业内部投资构成中,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合计比重达到49.4%。第三产业投资呈现: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不足,消费性服务业投资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水利等行业投资的特征。

 

  依据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要确定投资重点,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上,要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投资,抓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给予扶持,确保第一产业投资比重适度提高。对于第二产业,要牢固树立工业是牵动发展全局的思想,在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重点投入,重点培养,对于国家明令禁止、已处于淘汰的行业坚决予以取缔,坚持有保有压。同时,要适当压缩资源类投资规模,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投资,大力加强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工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努力实现投资增长方式由传统工业为主导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由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工业为主导的转变,从而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对于第三产业,要加大对其投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促进服务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同时应尽快培育第三产业新的投资增长点,要逐渐把投资重点从目前的交通运输、房地产、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向金融保险证券、现代物流、科技教育卫生、餐饮旅游、文化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行业转移,从而促进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区域结构上,应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逐步使区域投资增长均衡化发展。首先,要继续强化对中心城市群的投资力度,通过投资规模的扩张和投资结构的改善,进一步增强其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辐射带动作用;其次,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本省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振兴原中央苏区、昌九一体化发展战略等投资优惠政策,采取倾斜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寻求新的突破点,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使这些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示范区。

 

  (三)注重投资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引擎由投入量的扩大转变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保持适度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应注重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不能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量上的扩张,更应注重和质量效益相协调,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提高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主体的转变

 

  必须进一步推进投资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完善企业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提高投资效率。积极推进投资主体的转变,更多地依靠民间投资,在投资主体转变时,一方面要有计划地稳定国有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在投资政策的制订和把握上应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规范,使民间投资者产生正确的理性预期,将项目投向更有效率、更有作用的领域。

 

  (五)培育投资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

 

  要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放引进、创新模式、集群发展的原则,推行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除了传统服务业外,许多现代服务业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应把加大现代服务业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提升服务经济水平和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可通过加大对金融保险证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信息和社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使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更加协调。

 

  课题主持人:彭道宾

 

  课题组成员:涂姗华

 

 

 

 

     
省直机关“两优一先”拟表彰对象公示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机关党建
关于江西省直机关第十七届文明单位的公示
    根据《江西省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机关党建
省直机关推荐2021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名单公示
  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机关党建
省直推荐202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候选名单公示
根据省总工会《关于推荐评选202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机关党建
省直推荐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候选名单公示
根据省总工会《关于推荐评选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机关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