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转型升级焕生机

03.02.2017  18:24

从“经济热词”看南昌发展系列报道之五

  总资产规模由2026亿元增长至3009亿元,增幅达49%;营业收入由569亿元增长至813亿元,增幅达43%;利润总额由42亿元增长至66亿元,增幅达57%;税费缴纳由36亿元增长至58亿元,增幅达61%……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两年间,全市市属九大集团各项指标实现迅猛增长。经历改革“阵痛”的南昌国有企业,正迸发出转型升级的勃勃生机。

   国资管理全覆盖

  监管体系大升级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和省国资委关于“大国资、大监管、大资源、大配置”要求,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原则,积极探索市级国有资产优化整合路径,着力构建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模式,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有效利用。

  市国资委成立之初,全市监管企业只有6家,此后,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江西长运集团等企业陆续移交给市国资委监管。目前,市国资委监管资产总额占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比重达到95%,剩余分散在各部门管理的市属企业也已经完成资产、负债、损益情况专项审计。记者从市国资委了解到,我市将逐步把这些企业纳入国资委监管体系,做到国资监管全覆盖,以便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对国有资产进行优化整合,提升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截至目前,市国资委出资监管资产总额相比成立之初增长了近11倍,净资产总额相比成立之初增长了逾42倍。

   国有资产大重组

  质量效益大升级

  “我市将纳入市国资委监管的各级各类400余户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通过整合兼并一批、招大联强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资产重组一批、租赁稳定一批、破产退出一批‘六个一批’的办法,进行资产优化整合。”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基础上,南昌对市属企业大力实施整合重组,不断优化国有资产资源配置。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三大类型九大集团,即:城市建设类市政、城投、轨道交通、水投等企业,产业发展类工业控股、旅游、国资产业等企业,充分竞争类江铃、长运等企业。在实施整合过程中,我市通过采取对企业资产债务集中托管、统筹处理、打包回购等措施,用约5.4亿元的成本回购了近73亿元的银行债务,将外债变为内债,为众多企业松了绑、解了困,极大地节约了诉讼、人工和处置成本,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国有资本“大融合

  发展活力大升级

  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我市鼓励支持市属企业大力引进各类资本,采取股权转让和置换、增资扩股、债权转股权、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与民营、外资等各类所有制企业融合发展,不断优化企业股权结构。选取华赣传媒集团、市政建设公司等不同规模企业开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员工持股试点。

  “晚改不如早改、被动改不如主动改、要我改不如我要改。”南昌市市政建设有限公司自2013年启动改制以来,迅速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裂变式”的增长态势。尤其在去年,该公司在继续巩固主营业务,加快推动PC产业及装饰公司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城市智能化建设、投融资及一些新兴朝阳产业中去,形成了“主营为主,多元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改制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现在,南昌市属二、三级企业中采用混合所有制的比例分别达到21%、54%,新组建的企业绝大部分都以混合所有制形式组建。特别是工业控股集团,充分发挥市级产业投融资平台功能,以受政府委托管理总规模27.2亿元的市产业引导资金为母基金,联合各类资本发起成立洪城资本、联昌资本、临空创新基金、科技协同创新基金等基金,目前母子基金形成的产业基金群规模达79亿元,带动社会金融资本投资91.6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此外,我市还充分利用市属企业中现有洪城水业、江西长运等上市公司平台,通过增资扩股、定向增发等资本运作手段,有力盘活了存量国有资产,有效发挥了国有资本功能。(张军伟 本报记者 吴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