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军:国培岂能成为被学分绑架的形式主义温床?

31.07.2015  11:08

  近日和同事聊天,大家都针对暑假正在参加的国培、省培议论纷纷。只有个别老师表示认真参加了国培学习,而大部分则表示只是冲着学分去的,如果不是为了学分达标,才不会报名学习。更有一位宅男同事,因为不打牌不喝酒,就喜欢上网,竟然拧不过两位要好朋友的纠缠,做了他们的国培替身,一个月就要帮他们完成四门学科的培训任务,导致他抱怨不已。

  国培计划本是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项目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入,培训范围的扩大,老师的培训积极性是提高了,但是目的、过程反倒逐渐变了味。主要表现在老师们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挣学分,而不是为了学到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培训过程中,一边挂机刷时间一边做其他事情,提问答疑沙龙则纯粹是东拼拼西凑凑刷帖完任务,做作业、写心得体会、上传资源则一般是在网上下载抄袭,更有甚者,把账号密码交给别人,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

  笔者曾多次参加国培或省培,自以为从中受益颇深,不过也对其间的一些问题深感困惑,例如有一次发现自己上传了精心制作的作业只得到“”的评价,谁知道两天后发现同班另一学员照抄我的作业却得了“”;还有一次培训的辅导老师很少上网,每次登陆平台后根本不认真阅览学员的作业,只是随心所欲地给作业评“”,一个班的作业优秀率竟然达到了80%以上,许多一句话式或抄袭的甚至错误百出的作业竟也被评为“”,对此,笔者也曾委婉地提出批评,却没能引起任何人的共鸣或重视。

  由此可见,现在的国培或者省培,大部分已成为鸡肋,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辅导老师无所谓,评优需要打招呼,培训学员更纯粹是为了完学分任务。笔者以为,国培还需在培训机制上加以完善,加强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员思想认识,对学员的学习过程、作业质量等加强监督,才能真正起到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国培应当成为一个名师示范、教师引导、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而不仅仅只是一张被学分绑架的所谓帮助教师“提升素质”的形式主义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