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国家科技奖励舞台的西工大“80后”

18.01.2016  21:57

  2016年1月8日,北京,云淡,天蓝,清冽的空气中,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当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西北工业大学共有2个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其中,宋保维教授领衔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张卫红教授领衔的“机械结构系统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学校的两支获奖团队当中,记者发现,“80后”年轻的面庞,已经成为获奖者的重要部分。

  在“自主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中,航海学院教师毛昭勇1980年出生。在“机械结构系统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中,机电学院教师朱继宏1981年出生,高彤1980年出生,许英杰1984年出生。

  他们也许资历尚浅,但却活力四射;他们已经开始担纲重任,未来的道路艰巨漫长。

  他们,是一群“80后”。

   笃定自然静水深流

  经过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成为“自主水下航行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国防科工委科技创新团队和“鱼雷技术专业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成员。

  毛昭勇,这位来自重庆的小伙子,面目清秀,骨子里却有种大山的韧劲。他是项目获奖团队中,唯一的一名“80后”副教授。在这份6人的获奖者名单中,有院士、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他们在一起获奖,既感到自豪,同时也压力山大”,毛昭勇说。

  在这6人的名单背后,是西北工业大学水下航行器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教授牵头组建的一支仅有6人的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有教师20多名,博士、硕士100多人,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高科技研究所,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获奖者之外,还有众多的青年人,王鹏、张福斌、高剑、张立川、姜军、曹永辉、杜晓旭、崔荣鑫……他们也同样做出了可堪称道的成绩。

  “小毛之所以能够入列本次获奖团队,在于他做了创新性开拓研究。”团队负责人宋保维对毛昭勇评价颇高。

  36岁的毛昭勇,自诩是这个团队里“年轻的老同志”。

  还在本科读大四的他,就参加了宋保维教授的科研团队。彼时的水下航行器研究所刚刚成立,百业待举,团队里经费紧张、人员不足、场地稀缺……各种困难接踵而来。

  当时,研究团队从仿真理论开始做起,再做深入精细的理论分析和方案设计。接着,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之后,他们相继提出了3种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总体、动力、导航、控制系统的创新性技术方案……

  外场试验是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团队的其他师生,当时大都在全国各地从事试验研究和沟通联络,一年当中有8个月以上都在出差。而当时还是学生的毛昭勇,却被安排了一项特别重要的“差事”——在学院看家,同时负责处理一些研究团队与学校内外的沟通联络及材料整理等杂务。

  看着老师和同学们,都外出试验,忙得不可开交。空荡荡的办公室内,只能听见自己的声音……毛昭勇有点着急了,感到“空虚寂寞冷”。

  不行,不能这么等!

  回忆那段经历,他笑着说,不在等待中沉沦,就在等待中积蓄爆发。

  在导师宋保维的具体指导下,在处理好团队日常事务的基础上;他自我加压,看书、写论文、学英语,思考问题,跟自己“较劲”……

  在西工大,他本科、硕士,直到博士毕业,转换身份成为教师。他的成长可谓“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随后,毛昭勇入选西北工业大学“翱翔之星计划”“新人新方向计划”和陕西省“科技新星”,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课题10多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

  板凳坐得十年冷。

  经过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成为“自主水下航行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国防科工委科技创新团队和“鱼雷技术专业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成员。

  能源动力是自主水下航行器的关键技术。如何利用海洋能拓展航行器的发电技术,这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但这个方向,团队当中还没有人深入涉及,怎么办?

  “我来试试看。”毛昭勇斩钉截铁地说。这份底气来自于多年从事水下航行器总体设计技术和系统工程与可靠性优化设计的经验,也来自于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学习交流的感悟。

  近年来,他主要从事水下航行器总体技术、动力推进与海洋能新能源应用技术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致力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中的基础应用研究,特别是在水下新型高效推进技术研究中做出开创性工作,并成功应用于“自主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这次获奖,对我是莫大的鼓舞,作为年轻人,我们未来要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