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让国庆节多些缅怀先烈的文化内涵

28.08.2014  11:42

  《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规定,将每年9月30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工人日报》2014年8月27日)

  缅怀革命先烈,此次设立烈士纪念日,纪念形式上最重要的突破是规格升高,将烈士纪念日成为国家级的纪念日,国家层面设立烈士纪念日,关键是各省市县,包括学校甚至公民个人,要能够很好地落实,发挥积极性。这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要逐渐形成规范的纪念仪式。

  在国庆节的前一天开展烈士纪念活动,既能充分体现“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突出国家褒扬烈士的主题,又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10月1日上午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等烈士纪念活动相衔接,因此,国庆节的节庆也应该多些缅怀先烈的意味。

  当初,设立国庆节的目的就是国家希望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从政府机关到企业,从干部到老百姓,从长辈到晚辈,都能够对国家有所感恩,对革命先驱有所缅怀,对胜利有所纪念,在享受国泰民安的幸福时,应该学会追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味的强调休闲代替了纪念,终于使国庆节演变为“说似有时近似无”的尴尬境地,不能不说是国庆缅怀内涵的遗失和健忘。

  如果说元旦和春节是一种自然节日,侧重庆祝的是生命和自然意义,那么劳动节和国庆节等就是一种有深刻人文内涵的纪念节日,如果失去了其纪念的内容和形式,那么,这样的节日就会因为失去了文化内核而逐渐干瘪,必然逐渐同时中断了纪念的记忆力,如今很多人感到过国庆节无所适从,这更多的是一种缅怀记忆精神的失落。

  国庆节绝不是一个仅仅休闲,和缅怀内涵不沾边的节日,这不仅是对成人而说,更是对孩子们而言,但是,现在更多的孩子已经把国庆节当成了一个可以尽情玩耍的自然日子,不能怪孩子,要怪只能怪社会、商家和家长的经意和不经意的“教唆”,一些成人也不会唱国歌,也不知道五星红旗象征什么意思,只知道国庆节可以到处逛逛,孩子们能够对国庆节的缅怀内涵有什么理性的认识呢。

  不是说国庆节就应该一味的因为缅怀而肃穆和庄严,只是说国庆节的欢乐休闲最好能够和国庆的缅怀本义多些联系,在娱乐中纪念,在纪念中快乐,可惜的是这样的意识被很多人所忽视了,作为政府,应该给社会提供这种有缅怀纪念内涵的创意和设计。而对公民而言,在这个纪念的节日中,不仅应该休闲,更应该有些思考,从内心升腾出一种对国家的感恩情怀,对先烈的缅怀情愫,哪怕是一丝一缕,这样的理性国庆节意识就是一种文明和进步。

  如果说“国庆黄金周”是从经济上对国庆节进行包装,那么,国庆节的缅怀内涵也需要人文的再包装,给国庆节设立一个缅怀的主题就是一个不错的包装。如果能够对每年的国庆节进行一个不同的缅怀主题设定,让全国一盘棋来过国庆节,那么就会形成纪念的整体效应,表达公民对国家历史的记忆,爱国不仅是权利,更是一种义务,表达公民的爱国义务,有了切实的主题更有效果。

  “黄金周”不能成了国庆节的代名词,纪念内涵需在国庆节光大,这需要政府、社会、商家和公民的努力,国庆节需要培养国庆的缅怀素养,国庆素养更多的应该表现为公民对国家的理性认识,对国家情感的内心流露,对开国记忆的一种思考,对烈士的感念,并能够以这种国庆情怀积极影响后生们,只有如此,国庆节的人文教化作用才能滋润我们爱国的心田。

  去年国庆节,形成了旅游“半个中国”在路上的奇观,国庆节事实上是旅游疯狂,节日空壳,事实上形成了双节欢度节日的“空巢效应”,忙着向外求,追求一种感官的浮躁,而不是淡定下来,让安详的节日内涵充分表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节庆的另类狂躁症。

  国庆节“半个中国”在路上,让我们反思国庆节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秋节就是吃个月饼,根本无心欣赏那一轮明月带给我们的清净之感,国庆节至多也就是在车上插个小红旗,根本没有时间想一想烈士为国捐躯的价值、国庆节的国家自豪感、神圣感和感恩感,将这两个节日变成了和周末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的普通节日,让旅游、会友和吃饭成了节日的重要事情,这样下去,让节庆失去了原本的初衷,只有物质的饕餮,没有精神的追思,只见时间上的节日,不见实际意义上的节日,对节日的敷衍,对节日的颓废,让节日的审美疲劳一年一年胜过一年,节庆最终会走向衰落。

  国庆节“半个中国”在路上,承受压力的不仅是交通管理部门,从拯救节日的角度来说,和节庆相关的文化等部门何尝不是也承受一种失落的压力?为什么这么多人宁愿承受堵车等等的旅游苦恼而毅然外出,如果节庆的氛围很浓厚,如果中秋节和国庆节的文化内涵,让好传统得以很好的保留和光大,让创新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机镶嵌在一起,人们的节日感很充盈,感觉过节日很安详自在,谁还不说过节好呢,说白了,对于节日的另类不安全感才是人们节日“离家出走”的根源。

  中秋节里流淌的是堵车送礼的队伍和血液,国庆节里流淌的是汹涌的旅游血液,外在的物象代替了节日的本相,让节庆在外在流动过剩导致的营养过剩下,却形成了另一种名符其实的营养不良,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我们节日的内涵被偷换了”。当一个美好、纯朴、情感的节日这在渐渐演化为奢靡、庸俗、单一物化的节日,如果不加制止,它还会激发人们潜在的一种仇富心理,把贫富差异的矛盾外化。

  国庆节等节日附加的文化内涵不能仅仅有“”而无“血肉”,之所以需要千方百计振兴节日,就是因为节日蕴涵的传统审美教育不仅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符合文明的发展方向,更是人们精神愉悦的法宝,节日不仅是文化的化身,更是今天我们进步的再生文化骨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节庆,我们需要理性,更需要节日的文化智慧,拯救节日,如何杜绝国庆节“半个中国”在路上的倾巢出动旅游的尴尬现状,让国庆节多些缅怀的内涵,我们真的需要反思,需要借鉴,需要革新,也需要回归。